代表委员访谈录二

市人大代表景建国:

加快推进燃气项目建设

“加快燃气项目建设进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汉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人大代表景建国说。

近年来,汉中的大气质量备受关注,传统能源的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景建国在调研中发现,中心城区、平川县的城镇气化率比较高,山区县的燃气项目建设由于受乡镇地形多样、市场需求分散、投资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导致山区县的气化率较低。

景建国建议,加大政府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燃气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环保优势和经济实惠,营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浓厚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从政策、资金和人力方面给予支持,逐级逐层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和困难家庭,确保补贴精准减轻负担,让更多人使用清洁能源。强化资金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效益,切实让工程惠及民众。简化手续办理,建立燃气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记者任芳)

市人大代表鲁琼:

促进茶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

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茶产业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汉中市在推动茶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融合度低、模式单一、茶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问题。市人大代表鲁琼表示,加大茶产业与生态旅游开发融合,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与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鲁琼,对茶文化历史、茶产业推广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走访调研,她认为,汉中生态环境优越,通过发展茶旅融合,可以将茶园打造成旅游景区,开发茶文化体验、茶俗展示、茶艺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促进茶文化传承和当地经济发展。

就如何促进茶旅深度融合,鲁琼建议,强化茶旅融合顶层设计,整合农业农村、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丰富茶旅融合业态,建设生态茶园、观光茶园,发展“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新业态。挖掘茶文化内涵,加强对古茶园、古茶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茶区道路、停车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茶旅融合示范点的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打造“汉中茶旅”特色品牌,开发茶文化衍生品。

(记者任芳)

市人大代表孙建华:

推进药材繁育和GAP认证

“加快推进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及药材GAP认证工作,通过规范化的种植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确保药材在生长过程中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保障药材的质量与安全,为我市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人大代表孙建华说。

“GAP认证即‘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旨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孙建华长期关注道地药材的发展。他表示,推进药材繁育基地建设和GAP认证不仅能提升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还能够实现药材来源的可追溯性,进一步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孙建华建议,依托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优势,以打造秦巴道地药材国家级种源保护与繁育中心为目标,强化种业创新与繁育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库,攻关繁育技术,建设智能化育苗温室、种苗检测中心及冷链仓储设施,保障优质种源供给,推动品种提纯复壮。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核心品种、核心产区、规模化基地100%通过GAP认证,确保技术规范落地。

(记者王虹)

市人大代表张树海:

规范月子服务守护母婴健康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三孩政策的全面实施,社会办月子会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市人大代表张树海表示:“规范月子服务已迫在眉睫,这关系到母婴健康权益的保障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张树海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社会办月子会所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不透明、从业人员资质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月子会所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支持,难以满足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需求。与此同时,作为专业医疗机构的公立妇幼保健机构,虽然具备提供优质产后保健服务的专业能力,但服务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公立妇幼保健机构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规范的护理体系,理应成为区域内母婴护理服务的标杆。”张树海说。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公立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产后保健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服务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月子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及从业人员资质。明确社会办月子会所的监管主体,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记者王虹)

市人大代表余伟:

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部分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市人大代表余伟表示,通过常态化地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能够让法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

在法律行业深耕多年的他,办的每一个青少年犯罪案件,就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通过走访调研,余伟发现青少年心理、身体不够成熟,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后,相关不良信息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和亲属也疏于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引导,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治教育社会效果亦不明显。

余伟建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教育部门与司法部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法治进校园活动中的职责与分工。编写汉中地方典型案例集成册,司法部门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士,收集整理汉中地区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法律案例。开展多样化法治教育活动,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每月至少安排一课时的法治教育课程。加强教师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教育教学能力。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提高法治教育质量。

(记者任芳)

市政协委员晏志鹏:

活化非遗资源赋能文旅发展

“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构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经济活跃’的良性循环,是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委员晏志鹏表示,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那么,如何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活化?晏志鹏认为,关键在于挖掘非遗地域文化特色,创新文旅融合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旅游优势。

他建议,利用现代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与虚拟展示,以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设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设非遗特色小镇,将非遗元素融入古镇游、乡村游,营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体验场景。推动非遗工坊品牌化,扶持汉中面皮、腊肉、茶叶、镇巴蜡染等非遗工坊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打造“汉中非遗”线上IP,推出网络慕课、互动直播等,实时展示非遗制作过程,提升观众互动体验。举办高端文化展会,吸引全国非遗项目参展,提升汉中文化品牌的全国影响力。联合教育、科技部门建立非遗教学实践基地,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为传承注入新活力。

(记者王虹)

市政协委员卢进军:

加大新型食品技术与添加剂监管

近年来,新型食品技术和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提升食品口感、外观和延长保质期。然而,这些技术和添加剂的使用也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市政协委员卢进军表示:“消费者对食品中未知或新型添加剂的疑虑日益增加,这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卢进军认为,消费者对新型食品技术和添加剂的了解有限,难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同时,传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难以有效识别新型添加剂的潜在风险,亟需更新和提升。

为此,他建议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食品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包装或官方网站上清晰标注所使用的新型技术和添加剂的种类、用量及潜在风险。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政府网站、媒体等渠道定期发布新型技术和添加剂的安全评估结果及监管信息。加大检测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升级,以应对新型添加剂的潜在风险。强化日常监管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新型技术和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法规标准。加强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学校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对新型食品技术和添加剂的认识与警惕性,培养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习惯。

(记者王虹)

市政协委员杨波:

为老年人筑牢网络诈骗防火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而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识薄弱,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谈起网络诈骗,市人大代表杨波深有体会,他也是老年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家属。

通过一番走访调研,杨波发现老年人网络诈骗案件高发且损失严重,许多老年人都遭遇过网络诈骗,人均经济损失超万元,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品诈骗、虚假理财投资及情感诈骗。不少受害者因担心被家人责备或羞于启齿选择不报案,追赃挽损率不足。一些老年人因受骗,还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因此产生长期矛盾。

针对这一社会顽疾,杨波建议,精准宣传,提升老年人辨识能力和防骗意识,联合老年大学、街道办、派出所开展讲座、情景剧演练,以“案例+实操”提升老年人应对能力。鼓励子女定期向父母普及防诈知识,建立“家庭+社区”联动预警机制。完善技术支持与信息渠道,建立老年人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实时推送诈骗预警与防骗指南。强化法治与跨部门协作,明确AI诈骗、跨境犯罪等新型案件定性标准,提高个人信息泄露处罚力度。畅通社会监督,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对提供有效线索的公众给予奖励,形成全民反诈氛围。

(记者任芳)

市政协委员张得顺:

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管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地下车库内,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会导致人员、汽车疏散困难,烟雾浓烈,增加灭火救援难度。”市政协委员张得顺说。

张得顺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小区物业会以安全为借口拒绝配合安装充电桩,有的老旧小区因电容量不足、缺少场地等客观原因,面临充电难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受到限制。

为此,他建议在新建小区按照规定比例配建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充电区域不应采用快充设施。在同一防火分区内集中布置划分充电区域和新能源汽车停车区域,对地下车库新能源汽车停放充电区域、防火单元、充电设施所有权人和运营单位等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和充电场所建立微型消防站,全域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定期对消防设施及消防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安排专人开展防火巡查,每两小时开展1次防火巡查,每半个月开展1次全面防火检查。制定灭火和应急处置专项预案,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联合消防演练,并适时开展夜间演练。

(记者王虹)

市政协委员魏芳勤:

共同守护乡音留住根脉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风情。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面临着传承危机。市政协委员魏芳勤担忧地说道:“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不仅是对语言的保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是留住我们精神根脉的重要举措。”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光汉中方言就有十二种,分布在各个区域。其中宁强羌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传说、传统习俗仪式都是以方言的形式流传和表现。走访调研中,魏芳勤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工作中会说方言的干部在纠纷调解、信息搜集等方面有优势,可以快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魏芳勤建议,认同普通话和方言属同一等级的语言,改变方言是低等的、粗俗的旧观念。在窗口单位,如果交流对象使用方言,则鼓励工作人员也用方言,增加双方信任感和认同感。宣传保护和传承方言,组织或创作一些带有地方方言特色的节目到城镇、乡村宣传演出,收集当地方言民歌、戏剧等,将秦腔、汉调桄桄等继续发扬光大。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方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接触和学习方言,共同促进方言传承。

(记者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