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我市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
过去一年,我市将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有代表表示,我市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创新实施的远程踏勘“云端服务”工作模式,让企业办事如同“网购”般便捷;有委员提出,市属改制企业业务托管中心成立后,改制退出国企保险、档案、遗属困难生活费申领等遗留问题“解决有路”。群众获得感满满背后,是我市以创新为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一时红利”升华为“持久幸福”的重大成果。
不久前,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力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向开放协作要动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创新式发展。
如果说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改”与“革”“创”与“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汉中未来可期。
我市现代化茶产业生产线。 记者汤江摄
市人大代表、留坝县农村经济发展与监督服务中心主任周世斌:
完善涉税优惠为村集体经济减负
去年底,留坝县《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打通农村资源转化通道》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该县依托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试点契机,针对农村资源闲置、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创新制度设计,初步实现了“沉睡资源”向“活跃资本”转化。
但我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民宿等新业态时,征收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方面的争议和涉税风险时有发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法人地位尚待强化,享受的税收优惠较少,税负较高。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遇到新问题,就需要新思路、新探索、新尝试来解决。他建议,应进一步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同时,制定新的专门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政策目标、适用范围及优惠内容,如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并根据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实行差别化政策,简化办理流程。最后,加强财政、税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联合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确保政策有效落地。
市人大代表、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成鹏:
以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提质增效
曾一度因智能化程度低而被诟病的茶行业,正在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智能化改革与创新。
手工制茶产量低、精品少,智能化、标准化有助于解决茶产业中出现的“小散乱”问题。我们公司一直将技术研发视为驱动生产力的核心,建成国内领先的清洁化初制加工线和精制生产线等智能化生产线,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3年我们还引入AI智慧识别技术、智能静电远红外色选机等设备,实现茶叶色选、形选的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民营企业要基业长青求发展,必须要修炼好内功,坚持改革创新。近几年,我们依靠科技创新,率先推出首个红茶产品和白茶产品,率先创建独立运营的电商平台,率先推出茶园认购体验式营销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研制开发出多款新产品。其中鹏翔颜茶萃·速溶红茶、元小白、桑叶苦瓜黄大茶分别荣获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第三十一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
随着行业发展,原先靠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如何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我认为应该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手段、发展的思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茶叶基地绿色防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当地药食同源优质资源有机结合,开发出新茶饮、茶食品、健康产品等,通过技术赋能激活传统茶业的新质生产力。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永红:
新目标促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真正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变革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改革和有效的创新。
持续推进公司制改制和“僵尸企业”出清,一批长期停产企业完成改制退出;开展国有资产盘活专项行动,累计盘活市属企业资源资产10.23亿元;深化特许经营权改革,累计盘活资产28.35亿元……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市属国有企业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短板。我市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散、小、弱、多”、内控体系不健全、造血能力不足、债务风险较大、转型发展缓慢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底,我市印发了《汉中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信用重构、信心重建、功能重塑、资产重组”的思路,将市级全级次278户国有企业,分类整合资产资源要素,形成“6+3”国企整体架构。
推进方案落实落地,我们要从激发活力效率、推动“国民共进”、增强战略协同、强化人才建设方面着力。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自主权,完善公司治理,扩大国有资本在5个千亿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占比,增强实体化发展水平。促进国企民企合作,通过增资扩股、合资新设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设立国企改革基金,推动混改,完善民企信用信息共享和融资支持机制,鼓励民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资源盘活。加强国资监管,健全出资人制度,推动市、县(区)两级联动,强化政策协调,推进国资监管数智化建设。强化人才建设,完善市场化选聘机制,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年轻和专业干部,促进人才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市政协委员、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石婷:
以改革创新破解群企办事难
去年,我们在全省首创推出行业开办指导书50种,让投资创业者“一书在手”就明白怎么开厂办店。打造集政策解读、开办指导、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汉小美”政务服务AI咨询员,使企业群众提前摸清事项办理条件,避免多跑路、走弯路。
这些创新举措和真情服务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作为一个服务型机关,近几年,我们围绕发展所需、群企所盼精准发力,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138个和涵盖65个行业的“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一类事一站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取消审批事项27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7项、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9项、优化审批服务方式事项109项。深化低风险食品生产承诺制许可改革,推动审批环节从10个压减到3个,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为当即办理发证,扭转了企业、群众办事“满街跑”“满楼跑”的局面。
我们还聚焦企业最忧、最急、最盼的事项,创新推行企业开办“小时办”、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市县一体化运行等多项改革,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窗通办”综合窗口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改革等,探索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优化提升“汉小美”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切实增强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