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汉中市博物馆欣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记者汤江摄
春节期间,群众在拜将坛观看舞龙表演 记者刘俊强摄
当镇巴老艺人王帮斌在陕西曲艺牡丹奖终评舞台上唱响《怀念红军忆恩人》,当市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馆序列,当汉中藤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文化传承的“汉中样本”正在突破圈层。
文化,是城市的底色和灵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天汉大地上,文物遗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多年来,我市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着力推动藤编、羌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一县一剧团’等文化供给体系创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如何深耕文化沃土,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引发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市人大代表、西乡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葛年华:
用一方水土打造一方文旅
从汉服嘉年华万人空巷到镇巴渔鼓曲惊艳牡丹奖,从兴汉生态区“夜经济”点亮天汉长街到留坝厅老街入选“国字号”文旅地标……过去一年,汉中用一场场文化盛宴诠释着“诗与远方”的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优做强文旅产业,建立市级文旅统筹发展机制,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统筹打造精品景区景点、特色民宿集群、旅游休闲街区、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康养、体育、商服等业态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西乡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葛年华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扎实开展好第四次文物普查和旅游资源普查,对汉中的文物古建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进行全面摸底,评估其开发潜力与市场价值,利用好普查成果和文旅资源禀赋,串点成线、连线成廊,精心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确保每个县区都能规划出至少两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文旅消费产品,不能再局限于过去的“好山好水”,将本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多方面融入产品中去,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打造“让游客参与进来的好产品”。召开专家论坛会议,就汉中特色文化融合发展进行深度讨论,依托文化资源打造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影响力,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
建设中国栈道文化旅游目的地
长达420公里、由天梯云栈构成的汉中栈道,在中国交通史上意义非凡,是早于万里长城的一项伟大土木工程。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线路,也是不竭的文脉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汉中是秦巴山地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栈道文化遗产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也是秦岭与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的重要区域。但是,相对于相邻区域对栈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汉中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梁中效建议,制定《汉中市“十五五”栈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规划》,统筹指导我市的栈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汉中栈道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汉中栈道数据库。政府高校联合共建“中国栈道文化研究中心”,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阵容整齐的栈道文化研究队伍,建设中国栈道研究高地。编写汉中栈道文化丛书,积极开展栈道文化普及,进行栈道文化研学工作,传承好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栈道精神。
同时,全力打造“汉中栈道,七彩世界”文化品牌,在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依托栈道遗存建设“中国栈道文化博物馆”,在留坝县武关驿镇、西乡子午镇、宁强县大安镇等地建设分馆,形成汉中栈道文化传承展示体系和秦蜀古道文化旅游体系,建设中国栈道文化旅游目的地。
市人大代表、镇巴县文工团演艺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春芳:
加大镇巴民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太阳出来像盆火,晒得贤妹莫处躲……”在今年镇巴县春晚的舞台上,一曲《薅秧歌》作为广场舞节目精彩亮相,巧妙地将镇巴民歌的旋律与广场舞的节奏结合起来,这种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台下观众们的连连掌声。镇巴民歌传唱了六百多年,是见证镇巴历史文化发展的鲜活载体,是陕南民歌文化的代表,更是彰显汉中文化自信的有力佐证。
“秉持着‘让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活下去、传下来’的理念,经镇巴众多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现收集整理民歌1万余首、培育民间艺人2000余人,《陕南号子》《陕南情歌》等一大批民歌精品创新节目走上舞台并获得殊荣。”市人大代表、镇巴县文工团演艺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春芳介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陕南民歌振兴工程,我感到备受鼓舞。”李春芳说,目前,镇巴民歌发展中存在传承队伍青黄不接、口头相传曲目逐渐失传、缺乏相应创新支持机制等问题。她建议,加大对镇巴民歌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挖掘抢救、项目保护、成果编纂等工作。成立市级“陕南(镇巴)民歌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承担保护、传承、研究、创新、演艺等工作,推动民歌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加强传承队伍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音乐学院设立民歌培训班,将镇巴县民歌文化人才培养纳入省市整体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民歌文化传承事业中。
市政协委员、市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雅茜:
推出具有汉中特色的展陈内容和展览形式
传统舞龙舞狮表演传递喜庆氛围、五路财神为游客送福送财、着汉服沉浸式体验君子六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市博物馆精心策划的迎新春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走进市博物馆,珍贵文物不胜枚举,非遗展品琳琅满目,“天汉风韵”扑面而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去年,我们探索建成了3D裸眼沉浸式四折幕暨青少年研学中心,投入使用了沉浸式AR虚拟数字眼镜导览设备,推出高品质线上展览7个,通过文化科技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活起来’的文物中感受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市政协委员、市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雅茜告诉记者。
“博物馆热”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缩影之一。王雅茜认为,落实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博物馆大有可为。她建议,加强文物整体保护,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数字化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增进省内外博物馆间文物展示交流合作,借助省文物对外交流平台,争取更多馆藏文物走出国门。要加大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数字文创成果转化,满足多方面文化消费需求。要深化馆校合作,拓宽博物馆教育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知晓历史、增强自信、明确方向。要依托文物资源,整合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推出具有汉中特色的展陈内容和展览形式,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讲好汉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