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北与宝鸡市的凤县、太白县及西安市的周至县毗连,东与安康的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和紫阳县接壤,南与四川省广元市的青川县、旺苍县、朝天区以及巴中市的南江县、通江县和达州市的万源市相连,西与甘肃省陇南市的徽县、成县、康县、两当县相邻;在东经105°29′14″—108°16′49″和北纬32°08′52″—33°52′46″之间,东西长261.5千米,南北宽192.6千米,辖区面积27097平方千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75.2%,丘陵占14.6%,平坝占10.2%。汉中盆地东西狭长,呈椭圆形。盆地从勉县武侯镇到洋县龙亭铺,东西长约116千米,南北宽5—30千米,市区附近宽25—30千米,为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的冲积平原。汉中市平均海拔为1128米、平均坡度为25.4°。
(数据来源:《陕西地理省情白皮书》(2011);辖区面积数据来源于汉中市公安局、汉中市自然资源局2023年供稿)
历史沿革
夏至西周,汉中市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汉中市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内)隶之。
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置秦州及70多个侨县。
隋初,汉中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四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42)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等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二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汉中内置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其与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1140)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
1913年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县,共25属县。
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
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区(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
2002年,成立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南郑经济开发区和汉台经济开发区合并)。
2003年年底,汉中市辖11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
2011年,撤并乡镇46个。由撤并前的22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2015年6月乡建制在汉中消失。全市辖152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2017年,南郑撤县设区,增设中所营街道办事处。
2023年年末,全市辖152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有1889个行政村、327个城镇社区。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汉中市北部的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他较高的山峰有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区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盆地东西长116千米,南北宽5—30千米,汉台区附近宽为25—30千米;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中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0%),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14.6%,平坝占总土地面积的10.2%。
【河流】汉中位于汉水之源、秦巴之间,属长江流域,主要分为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省引汉济渭重要水源地。汉江水系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巴山之间,在汉中跨越汉台、城固、洋县、勉县、留坝、佛坪等6县区的全部和南郑、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等5县区的部分镇办,流域面积19600.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2.3%。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秦岭和巴山南坡,在汉中跨越略阳、宁强、南郑、西乡、镇巴等5县区的部分镇办,流域面积7506.8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7.7%。全市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569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171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9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19条。
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自西向东流经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于安康白河县出境流入湖北省境内,于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汉江在陕西省内全长652千米,流域面积54711平方千米。在汉中的流域范围北起秦岭,南达米仓山,西接嘉陵江流域,东至子午河、茶镇与楮河一带,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和西乡,横贯汉中盆地7个县(区)43个镇(办),全长270千米。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陕西省凤县代王山,经凤县、甘肃两当、徽县,于徽县虞关乡土地庙流入略阳境内,至宁强县燕子砭镇沈家坪村流入四川,于重庆市朝天门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为长江流域面积最大支流。在汉中市的流域范围为干流贯穿的宁强县、略阳县,及部分支流流经的镇巴县、西乡县、南郑区巴山南坡区域,干流全长151.75千米,平均比降1.35‰,流域面积7506.8平方千米,流经略阳县白水江镇、马蹄湾镇、徐家坪镇、横现河街道办、兴州街道办、白雀寺镇、乐素河镇7个镇(办)以及宁强县巨亭镇、阳平关镇和燕子砭镇3个镇,共计流经2县10个镇(办)。
【土壤】汉中市土壤在全国属铝质土区域黄棕壤带,共有10个土类、21个亚类、38个土属、97个土种。全市土壤面积为263057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1%。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性土壤分布规律也很有地方特色。土壤的水平分布由两个水平地带组成:一是秦岭山地棕壤、褐土带;二是秦岭南侧低山丘陵及其以南地区的黄棕壤、黄褐土带。分界线大致位于北纬33°30′附近偏南,即白雀寺—何家岩—张家河—武关河—小河—茅坪—秧田坝—陈家坝连线。在界线的北侧如略阳县、留坝县和佛坪县等地,不具备北亚热带的水热指标;分界线以南的勉县、汉台区、城固县、洋县和汉江以南各地基本上都达到了北亚热带的水热指标,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良好,如城固升仙村的桔园、南郑黄官都是久负盛名的生产基地。该界线是生物气候与土壤带相结合的北亚热带黄棕壤、黄褐土的北界,是汉中市土壤水平地带性的一条重要分界线,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布局问题。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划分为6种垂直带谱:1.秦岭紫柏山南坡土壤垂直带谱:从下向上依次是黄棕壤(1500米以下)→棕壤(1500—2300米)→山地草甸土(2300—2500米);2.秦岭摩天岭土壤垂直带谱:黄棕壤(1500米以下)→棕壤(1500—2200米)→暗棕壤(2200—2603米);3.秦岭活人坪梁土壤垂直带谱:黄褐土(800米以下)→黄棕壤(800—1500米)→棕壤(1500—2350米)→暗棕壤(2300—2700米)→草甸土(2700—3071米);4.秦岭黄桶梁土壤垂直带谱:黄褐土(540—800米)→黄棕壤(800—1500米)→棕壤(1500—2300米)→暗棕壤(2300—2904米);5.米仓山箭杆山土壤垂直带谱:黄褐土(425—1000米)→黄棕壤(1000—1700米)→棕壤(1700—2534米);6.米仓山北坡土壤垂直带谱中出现棕壤带的,只是少数几个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汉中市土壤的地域分布受地域性成土环境条件和人为经济活动影响,分为:1.盆地平坝农耕区的土壤分布。盆地中绝大部分土地被垦殖为稻麦两熟的肥沃农田。土壤组合的基本特征呈错综复杂的镶嵌型。人们的农耕活动为在高的地形部位多旱耕地,低平地形多水稻田,缓坡则兴修水平梯田。因此,土壤按“岭”“湾”“冲”“沟”组合,呈现特有的格局。2.秦巴低山丘陵地的土壤分布。秦岭低山丘陵地带,海拔800米以下的,主要是由第四纪红色亚黏土组成的汉江高阶地,土壤为黄泥巴、死黄泥。地势平缓处,垦为水田,是水稻土。汉江南岸丘陵地带,海拔700—1000米,多发育成黄沙泥,有些基座阶地,地表覆盖有红黏土,形成黄泥巴、死黄泥、血斑黄泥等。汉江南丘陵区的丘陵之间的众多坪坝,土壤为水稻土、草甸土、新积土的独立组合区,镶嵌在整个丘陵区黄褐土和黄棕壤的背景土被之中,而且水稻土以潜育性水稻土为主。3.秦巴山区的土壤分布。从河谷到山地,阴坡和阳坡、陡坡和缓坡、不同岩性和母质上分布有不同土壤。
气象·灾害
【概况】2023年汉中市年平均气温14.6℃,较常年同期偏高0.5℃,属基本正常年份,全年国家气象站极端最高气温38.1℃(西乡,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9.9℃(留坝,1月28日)。年平均降水量987.1毫米,较常年偏多13.8%,属略偏多。日照总时数1483.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31.5小时。全市入春较常年偏早且春季气温阶段性起伏显著。夏季累计出现≥35℃高温116站次,高温日数24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全年国家气象站出现暴雨日11天,累计出现暴雨及大暴雨18站次。局地乡镇暴雨多发、散发,区域气象站出现暴雨及大暴雨677站次。9月17日进入“华西秋雨”期,较2022年开始时间偏迟,过程持续20天,全市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0%。11月中旬正式入冬,12月气温冷暖转换剧烈。综合来看,全年水分条件充足,温度与日照条件与常年持平,出现阶段性暴雨与气温起伏,总体气候条件一般。
【基本气候概况】
1.气温
2023年全年平均气温14.6℃,较常年同期偏高0.5℃,接近常年。其中勉县、宁强、城固、南郑4个县区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本站排位前三。全年国家站极端最高气温38.1℃(西乡,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
-9.9℃(留坝,1月28日)。从季节来看:春秋季气温均偏高,夏冬两季接近常年。
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全市平均气温3.8℃,较常年同期偏高0.2℃,接近常年。其中镇巴、佛坪偏低0.1—0.2℃,略阳与常年持平,其余县区气温偏高0.1—0.4℃。
春季(3—5月):全市平均气温15.2℃,较常年同期偏高0.6℃,略偏高。11县区除镇巴偏低0.1℃外,其余县区不同程度偏高0.2—1.1℃。3月上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高4.7℃,为1961年以来最高。其中,3月8—9日略阳、勉县、洋县、汉台、城固、西乡、宁强、南郑共8站最高气温突破该站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
夏季(6—8月):全市平均气温24.3℃,较常年同期偏高0.3℃,接近常年,除佛坪、镇巴偏低0.5—0.8℃,留坝基本持平外,其余县区偏高0.2—1.1℃。
秋季(9—11月):全市平均气温15.0℃,较常年同期偏高0.9℃。其中镇巴偏低0.1℃,其余县区偏高0.3—1.2℃。
2.降水
2023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87.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8%,属略偏多年份。较2022年偏多7.5%。11县区降水量776.2—1617.4毫米,最多为镇巴1617.4毫米,最少为留坝776.2毫米。与常年相比,除宁强偏少一成、留坝接近常年外,其余县区偏多一至三成。全市平均降雨日数117天,较常年偏多5天,其中镇巴雨日最多达142天,较常年偏多18天。
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2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一成。其中勉县、南郑、洋县偏多二至三成,西乡、城固、汉台基本持平,其余县区偏少三至四成。
春季(3—5月):全市平均降水量245.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其中,除留坝基本正常,其余县区偏多一至八成。
夏季(6—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404.5毫米,与常年持平。其中汉台、略阳偏多二至四成,镇巴、西乡、佛坪、留坝基本持平,城固、宁强、洋县、南郑、勉县偏少一至二成。
秋季(9—11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1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二成。除宁强偏少二成,留坝基本持平外,其余9县区偏多一至五成。
3.日照
2023年全市日照总时数1483.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31.5小时,属正常年份。11县区年日照时数1292.5—1623.7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南郑、佛坪、西乡、镇巴偏多55.8—174.7小时,其余县区偏少2.7—210.6小时。从季节来看:春秋冬三季日照时数偏少,夏季日照时数偏多。
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全市日照总时数253.8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7.9小时。其中南郑、宁强、佛坪、镇巴偏多4.5—84.2小时,其余县区偏少3.5—53.6小时。
春季(3—5月):全市日照总时数428.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18.4小时。其中南郑、佛坪、西乡、宁强、镇巴偏多7.5—35.3小时,其余县区偏少24.5—64.0小时。
夏季(6—8月):全市日照总时数531.6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3.3小时。其中宁强、留坝、城固、洋县、汉台偏少0.5—14.0小时,其余县区偏多2.0—11.5小时。
秋季(9—11月):全市日照总时数253.5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7.7小时。11县区除镇巴偏多8.7小时外,其余县区不同程度偏少6.8—56.7小时。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
1.春季气温阶段性起伏显著
3月上旬平均气温异常偏高,较常年同期偏高4.7℃,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3月8—9日略阳、勉县、洋县、汉台、城固、西乡、宁强、南郑共8站最高气温突破该站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其后,出现3次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天气过程,分别是:3月11—13日、4月21—23日、5月20—22日。其中:3月11—13日出现强降温、吹风天气,11县区共有9个县区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冷空气标准;4月21—23日强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分县区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6℃以上,佛坪、镇巴降温超过10℃以上,达到寒潮天气标准;5月20—22日较强降温过程,大部分县区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6℃以上,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冷空气标准,佛坪达到强冷空气标准。
2.麦收期连阴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
5月25日至6月5日汉中出现麦收期罕见持续阴雨、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日数、降水量异常偏多。11县区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多达10—13天,其中10县区历史同期排名第1多。局部雨强大,暴雨落区分散,主要分布在镇巴、西乡、留坝、南郑、城固的乡镇内,小时雨强≥10毫米的短时暴雨出现231站次、≥30毫米的短时暴雨出现11站次,最大小时雨强46.5毫米(5月31日07时,南郑区西河站)。累积雨量大,出现暴雨日(日降水量≥50毫米)6天,累积出现暴雨和大暴雨72站次,平均降水量96.8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9倍。
3.夏季出现阶段性高温少雨天气
2023年,全市累计≥35℃高温日数24天、116站次,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7月中旬后期至下旬中期、8月上中旬,全市高温少雨,多县区出现轻到中度气象干旱,对部分立地条件差的农作物生长、户外作业活动有不利影响。
7月,全市≥35℃高温日数13天、66站次,高温日数最多为西乡13天,极端最高气温达38.1℃,7月22日出现在西乡。
8月,全市出现≥35℃高温日数11天、50站次。高温日数最多为城固、西乡,达11天。极端最高气温37.3℃,5日出现在城固。
4.暴雨落区分散,局地性强,极端性强,略阳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该站历史极值
国家气象站出现暴雨日11天、暴雨及大暴雨18站次,年最大日降水量为177.1毫米(7月27日,略阳国家气象站),年最大小时雨强为61.9毫米(8月6日19时,汉台国家气象站)。局地乡镇暴雨多发、散发,区域气象站出现暴雨日35天、暴雨及大暴雨677站次,年最大日降水量为210.3毫米(7月2日,镇巴县仁村站),年最大小时雨强为95.0毫米(8月12日01时,镇巴县碾子站)。
6月26—28日全市中到大雨,汉台、南郑国家站出现暴雨,4站过程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最大累积降水125.3毫米(勉县定军山);7月1—3日出现区域性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天气,共出现暴雨78站次,大暴雨42站次,镇巴、佛坪、宁强、洋县先后出现大暴雨或暴雨。降水中心位于镇巴县,赤南最大3小时雨强高达140.9毫米,仁村小时雨强(51.2毫米,1日23时)突破该站小时雨强历史极值(50.1毫米,2017年4月9日07时)。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范围大、暴雨强度和致灾性“特强”;7月27—29日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中心位于略阳、宁强,略阳县国家气象站7月27日降水量177.1毫米,突破本站日降水量历史极值(161.8毫米,1998年8月20日)。
5.入春早,春季首场区域性透墒雨偏早
汉中市于2月27日入春,较常年偏早13天。春季第一场区域性透墒雨出现于3月22—23日,较常年偏早15天,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和大气环境质量,降低春季森林火险等级。
6.秋雨开始时间偏迟
按照“华西秋雨”本地监测标准,2023年9月17日汉中市进入“华西秋雨”期,较2022年“华西秋雨”开始日迟23天,阴雨天气持续至10月6日结束。秋雨过程持续20天,累计降水量为18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0%。11县区≥0.1毫米雨日16—1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6—10天,11县区累计降水量119.5—402.4毫米,乡镇最大降水量530.8毫米(镇巴盐场)。秋雨落区地理分布差异大,中西部少、东南部多。与常年同期相比,各县区偏多17%—249%不等,其中西乡、镇巴偏多200%以上。
7.岁末气温变化剧烈,寒潮席卷全市
2023年12月,全市气温经历了上旬持续偏暖、中旬急剧降温的“过山车”式起伏,气温冷暖转换剧烈。12月1—12日全市平均气温6.5℃,较常年同期偏高1.9℃。自13日开始,全市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低温、强寒潮叠加天气过程,气温急剧下降,降幅在5—12℃。14日早晨佛坪长角坝出现冻雨,沙窝出现冰粒,本次过程降温幅度强,留坝达到寒潮级别,3个国家气象站达到强冷空气标准,5个国家气象站达到较强冷空气标准。15日后低温持续,15—25日全市平均气温1.1℃,较常年同期偏低2.9℃。
8.局地强对流频发
3月11日64站出现7级及以上大风,汉台、留坝、宁强、勉县的阵风风力达8级以上。3月极大风速29.7米每秒(汉台郭家沟);6月,75站出现7级及以上大风,主要出现于11—13日、21日。月极大风速25.4米每秒(11日,勉县新街子);7月,出现7级以上大风47站次,月极大风速23.1米每秒(3日,汉台群干村)。7月31日15—16时左右留坝县江口镇田坝村、江口镇铁矿村、武关驿镇上南河村出现黄豆粒大小的冰雹,持续时间较短;8月,出现7级及以上大风82站次,月极大风速26.7米每秒(22日,勉县)。22日午后及夜间出现6—10级雷雨大风及强对流天气,16—18时洋县桑溪镇、西乡县子午镇先后出现冰雹,直径大小3—5毫米左右,持续时间在3—10分钟。
【气候影响评价】
1.气候与农业
2023年气温总体接近常年,降水略偏多,日照正常,≥10℃积温为4743.2℃,较常年偏多180.9℃,显著增加。冬季气温整体略偏高,期间多次降温雨雪天气对部分长势偏弱的油菜和高海拔茶园略有影响,但利于降低田间病虫害越冬基数;低温冻害轻,气象条件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及后续返青、油菜抽薹生长,油菜长势总体较2022年同期偏好,生育期提前。春季气温、土温适宜,光照充足,前期降水过程间隔适宜,整体农业气象条件较好,利于水稻秧苗生长和移栽、春播生产、春茶生长采摘及成熟油菜收割晾晒、晚熟油麦灌浆增产,后期受持续低温阴雨影响延缓了水稻秧苗生长和春播进程及春茶采摘。夏季前期寡照天气对夏收晾晒有一定影响,中期晴雨相间,光温水适宜,期间降水利于旱坡地土壤增墒和农作物生长,后期晴好天气利于水稻抽穗扬花、春播玉米灌浆、夏播玉米苗期生长光合作用,但局部旱坡地35℃以上持续高温干旱,对夏播玉米、秋杂粮略有影响,8月底大部分地区出现透墒雨,使前期旱情得到缓解或解除,对秋粮后期生长成熟有利。秋季雨量较大,不利于晚熟作物的收割晾晒,同时影响油菜的播栽进度,10月中下旬恢复晴好天气,光温水气象条件适宜,部分农田过湿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腾田整地播栽油菜及幼苗生长、播种冬小麦、柑橘着色采收。11月至12月出现明显降水降温过程,低温对前期部分油菜及小麦生长偏旺现象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有利于降低病虫害,增强了作物冬前抗寒锻炼,无明显农业气象灾害。
2.气候与生态环境
2023年汉中市气溶胶厚度维持较低水平,平均值为0.175,较2017年降低25.5%。汉中市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汉中中部盆地,秦岭沿线气溶胶厚度整体低于巴山沿线。冬季大气层结静稳,垂直扩散条件较差,白天云量偏少利于空气污染物堆积,气象条件总体对大气污染扩散不利,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天气,同时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春夏秋三季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主要以“优、良”为主。7—8月出现阶段性高温伏旱和局部强降水,对生态植被生长造成一定影响。面向水库蓄水、治污减霾、森林防火等需求,全年组织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56次,发射火箭弹223枚,燃烧烟条136根。增雨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有效增雨近6000万吨。
3.气候与林业
2023年植物生长季(5月至9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12.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5.4毫米;平均气温为22.5℃,较常年同期偏高0.4℃;日照总时数744.3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57.6小时。总体来看,降水略偏多、气温接近常年、光照略偏少,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被生长发育。根据最新MODIS卫星遥感数据显示:2023年,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佛坪、留坝、镇巴10个县区植被覆盖度达到高覆盖等级,植被覆盖度增加幅度在0—3%,汉台区为较高覆盖等级。
4.气候与交通、旅游
2023年对全市交通运营产生较高影响的有夏季暴雨、强对流天气,冬春季雨雪、雾和霾等。其中,7月1—3日我市出现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强降水造成城乡积水、滑坡塌方等,镇巴灾情严重;9月17日至10月6日持续阴雨天气,时间长、雨量大,国庆假期适逢市民出行和旅游黄金时段,阴雨天气造成能见度低、道路湿滑,对交通出行造成不便;6、7、8月出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风险加大;冬春季的降水(雪)降温天气过程对交通、旅游出行不利。冬季雾和霾日数较多,导致的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不利。
5.气候与公众生活
2023年全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雨雪冰冻、高温、干旱、暴雨、冰雹、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持续连阴雨,极端强对流天气和暴雨洪涝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7月、8月、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公众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1月中旬、2月中下旬、3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下旬、11月上中旬及12月中旬均出现较强幅度的降温天气,阶段性气温骤降容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等疾病,此外雾霾天气也对人体呼吸道健康有不利影响。
水文
【降水】2023年汉中市平均降水1038.8毫米,与多年平均降雨量(913.7毫米)相比偏大1成,降水在区内的分布大致为南部大于北部,秦巴山区大于平川段。最大点雨量为汉江水系镇巴县观音堂站,年降水量2188.5毫米,最小点雨量为嘉陵江水系略阳县白水江站,年降水量为666.4毫米。
【洪水】汛期汉中市的主要江河出现洪水过程173站次,其中超警戒流量过程7站次。
【径流】2023年嘉陵江流域汉中段属偏枯水年,嘉陵江略阳水文站年径流量20.81×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比较偏小三成。汉江干流洋县站以上及支流年径流量普遍偏小一至三成;其中汉江干流武侯镇水文站年径流量9.752×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偏小一成多;汉中水文站年径流量22.07×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偏小三成;洋县水文站年径流量49.50×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偏小一成;褒河马道水文站年径流量7.261×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偏小三成;牧马河西乡水文站年径流量12.67×108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偏大三成。
【泥沙】2023年嘉陵江略阳水文站年输沙量122×104吨,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小九成;汉江洋县站以上干支流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普遍偏小九成,洋县以下汉江支流牧马河西乡站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小六成。汉江干流武侯镇水文站年输沙量5.79×104吨;洋县水文站年输沙量100×104吨,褒河马道水文站年输沙量7.79×104吨,湑水河升仙村水文站年输沙量1.77×104吨,喜神坝河江西营水文站年输沙量0.627×104吨,酉水河输沙量1.04×104吨,牧马河年输沙量12.8×104吨。
【水质监测与评价】完成了23个河流水质断面、1个地下水水源地和3个河流型水生态监测站的监测。主要检测项目有pH、电导率、总氮、矿化度、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铁、锰、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总磷、氟化物、铜、锌、铅、镉、砷、汞、硒、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叶绿素a、藻类等。依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目标为限值,确定主要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23个河流断面水质类别均在Ⅱ—Ⅲ类之间,水质状况良好。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汉中市地处秦岭褶皱系南缘与扬子地台北缘的接合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西部有利成矿带之一,是陕西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特色非金属矿产富集区。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发现矿产93种(含亚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44种。查明资源量矿产中战略性矿产有煤炭、铁、锰、铬、铜、镍、钼、锑、钴、金及晶质石墨等,优势矿产有铁、锰、镍、金、晶质石墨、石英岩、饰面用石材及汉中玉等。铁矿:保有资源量矿石量39820.6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南郑、洋县、城固、西乡等;铜矿:保有资源量铜金属量115143.31吨,主要分布在勉县、南郑、宁强、略阳;锰矿:保有资源量矿石量1342.7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宁强、略阳、镇巴等;铅锌矿:铅金属量14.3万吨、锌金属量75.5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南郑、略阳和勉县;金矿:保有资源量金金属量43243.87千克,主要分布在略阳、勉县、宁强;镍矿:保有资源量镍金属量219051.82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县;煤矿:保有资源量5553.11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县;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量13.76亿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南郑、勉县、西乡等;磷矿:保有资源量9981.2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略阳、勉县和宁强;石英岩矿:保有资源储量1.87亿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城固、洋县等;石膏:保有资源量5.98亿吨,主要分布在西乡县、镇巴县;饰面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6824.9万立方米,饰面用大理岩:保有资源储量7719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乡、留坝、南郑和城固等。汉中玉:保有资源储量61.03万吨,主要在南郑区。
汉中市矿产资源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具有四个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一是宁强、略阳、勉县多金属成矿带和南郑碑坝白玉多金属成矿带,是多金属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主要矿种有铁、金、铜、锰、铅锌、镍等;二是汉台北部、城固北部、洋县北部具有丰富的石英岩矿产资源,目前城固县是玻璃用石英岩的主要利用区;三是西乡县北部花岗岩矿区、峡口左溪瓦道子石膏矿区,是花岗岩石材、石膏的主要利用区;四是镇巴县、南郑区是我市能源矿产前景区,镇巴页岩气勘查正在实施,南郑区块内页岩气赋存的可能性大。
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中煤、铁、铜、锰、金、磷、石膏、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建筑用石料及砖瓦粘土(页岩)等为主要开发利用矿产,其中铁、锰、金、磷、石膏、花岗岩、石英岩、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页岩)等矿产为我市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均能够满足较长时间开发和市场需求。
【森林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72.8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5.6%;森林覆盖率63.79%,林木总储量1.5亿立方米。
【古树名木】全市现存古树名木23444株,其中:特级古树133株,一级古树391株,二级古树514株,三级古树22400株,名木6株。树种主要有银杏、柏木、黄连木、桂花、铁坚杉、皂荚、侧柏、七叶树、枫杨、栎类、朴树、圆柏、白皮松等50余种。现有古树名木中全国有名的为勉县的古旱莲、留坝县的古银杏、西乡县黑壳楠古树群。
【植物资源】汉中共有种子(2564种)、蕨类(105种)、苔藓(107种)、地衣(32种)、真菌(127种)和藻类(7种)等各类野生植物2942种,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珍稀植物有19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0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22种。
【野生动物资源】汉中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84种,包括鸟类505种,兽类116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41种。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9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
【自然保护地】全市目前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7处,自然保护地批复总面积3055.13平方千米。按类型分: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10处,森林公园10处,风景名胜区7处,地质公园2处,湿地公园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处(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按保护级别分:国家级21处,省级16处。按隶属关系分:国家管理1处,省级管理7处,市级管理3处,县区管理26处。
【汉中天坑群】汉中天坑群是具有世界级资源禀赋的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南郑区小南海、西乡县骆家坝、宁强县禅家岩、镇巴县三元四个区域,已探明天坑群范围5019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全市已发现天坑群地质遗迹528处,其中天坑55处,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他地质遗迹109处。
【湿地资源】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全市有湿地392.74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4%。其中:河流湿地358.06平方千米,沼泽湿地2.83平方千米,人工湿地31.85平方千米。全市共有9个省级重要湿地。6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包括3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类型国家湿地公园。
【水资源量】
(一)降水资源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08毫米,降水总量247.4亿立方米。受地形影响,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出山区大于平坝丘陵,巴山多于秦岭。巴山山区年均降水量在1100—1700毫米之间,平坝及丘陵地区年均降水量在800—900毫米之间;秦岭南坡以褒河为界,以东由南向北递增,变幅在900—1000毫米之间,以西由北向南递增,变幅在800—1000毫米之间,嘉陵江流域由北向南递增,在700—1400毫米。在时间上,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7—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际降水量变化,变差系数(Cv)在0.18—0.32之间。
(二)地表水资源(河川径流)
1.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144.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29.8毫米。其中汉江流域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99.8亿立方米,占全市径流量的69.3%,折合年径流深506.6毫米,嘉陵江流域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44.3亿立方米,占全市径流量的30.7%,折合年径流深590.7毫米。全市不同水平年径流量分别为136.18亿立方米(P=50%),103.89亿立方米(P=75%),71.89亿立方米(P=95%)。
此外,全市还有73.5亿立方米的过境客水,其中汉江流域为26.2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为47.3亿立方米。
2.地表径流时空分布特点。年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相似。汉江以北,褒河以西年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范围在300—500毫米之间,褒河以东年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减,变化幅度在500—300毫米之间。汉江以南,由北向南递增,一般在400—1200毫米之间变化,而冷水、濂水河流域上游年径流深高达1200毫米以上,为全省之冠。嘉陵江流域的略阳、宁强一带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范围在200—600毫米,相差较多。汉江平川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下,为汉中市的低产流区。
径流的年内分配和降水的年内分配关系十分密切。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10月,占全年总径流量的60%—70%。河流丰枯变幅大,最高可达数千倍。冬季为少雨季节,流量小且稳定。但在稻田用水集中的6月份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3.7%,与同期农田灌溉需水矛盾突出。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36—0.5之间,武侯站年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比达4.49。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汉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1.75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为24.33亿立方米,平坝区为7.42亿立方米;汉江流域为24.6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为7.15亿立方米。
2.汉江平坝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汉中市平坝区地下水资源量为7.42亿立方米,其中汉中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7.0亿立方米,平均补给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42.66万立方米,西乡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0.42亿立方米,平均补给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35.36万立方米。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25亿立方米,其中汉中盆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01亿立方米,平均开采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29.49万立方米,西乡盆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24亿立方米,平均开采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68.92万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6.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1.7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29.6亿立方米。按流域分,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02.53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水资源总量43.72亿立方米。不含汉江和嘉陵江的过境客水量。
(五)水质
1.地表水天然水质。区内地表水天然水质一般为重碳酸盐钙镁型,弱碱性。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汉江水系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低于或接近全国河流平均值(166毫克/升);嘉陵江水系矿化度为170—230毫克/升,略高于全国河流平均值。汉江水系总硬度为50—90毫克/升,为软水;嘉陵江水系为80—135毫克/升,为微硬水。总体上,区内地表水天然水质良好,满足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要求。
2.地下水水质。汉中盆地地下水属重碳酸盐钙镁型水,仅在局部地段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低于1000毫克/升,属低矿化度淡水。总硬度在100—300毫克/升(CaCO3计),为软水至微硬水,pH值一般在7.0—8.0之间,中性偏碱。总的来看,地下水水质较好,一般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