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距离世界有多远?
看陆上:15天,陕西制造的康佳家电就能运抵欧洲市场;7天,产自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面粉就能走进陕西人的厨房。
看空中:11小时15分钟,来自陕西的旅游团就能直达8000多公里外的伦敦;14小时13分钟,超过100吨的“陕西造”即可抵达北美洲腹地芝加哥……
“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向西开放重要基地定位,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构建支撑有力的全域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建多维立体交通网,释放改革发展新动能,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打开发展新天地。
通道升级:构建多维立体交通网
10月17日16时21分,在安康市恒口铁路物流基地,一列满载1352吨俄罗斯优质大麦的中欧班列,向重庆团结村站驶去。
自莫斯科始发,经霍尔果斯口岸清关入境,在安康分拨,直奔重庆……安康首趟中欧班列回程分拨专列正式开行。
“未来每月会有超18列回程班列在线运行。‘欧洲—安康—长三角’铁水联运标志着中欧班列‘进口集结+分拨辐射’物流模式在陕南地区落地。”安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安康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分中心之一。随着中欧班列(莫斯科—安康—重庆)分拨专列常态化运行,作为中欧班列(西安)国内支线的“安西欧”路线,从“单向出海”迈入“双向循环”新阶段。
从最初的“孤军深入”到如今的遍地开花,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亚欧大陆,26条“+西欧”线路集结国内货源,西安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正加快形成。
“钢铁驼队”行稳致远,“空中丝路”也焕新升级。
10月4日21时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区灯火通明,卡麦柯斯航空执飞的西安至米兰货运航班准时升空,满载55吨电子配件、家居百货等跨境电商货物飞赴欧洲。
这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今年新增的第五条国际货运航线,标志着陕西“空中丝绸之路”再添新通道。
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0余条,通达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陕西航空进出口贸易总值1936.5亿元、增长8.2%,其中出口1221.2亿元、增长15.5%。
依托全货机航线密集布局和跨境电商业态融合,西安加快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实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高效联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陆空联动、多式协同,以航空、铁路为支撑的多维立体交通网,正成为陕西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
依托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空网络,陕西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速打造“通道+枢纽+产业”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制度创新:释放改革发展新动能
在位于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的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去年6月投产的DHA藻油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得益于自贸区和综保区的叠加政策优势,今年1至7月,公司出口总值达1.2亿元,同比增长29%。”10月17日,说起最近的外贸成绩,公司副总经理杨鹏脸上难掩欣喜。
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植物甾醇酯出口企业之一,专注于功能性食品配料、天然香料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如何助力企业稳步走出去、走得好?
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杨凌示范区对外向型企业开展一对一包抓,建立关地联动、关企联动等机制,同时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让企业进口原料和出口成品的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我们通过定期走访,精准掌握企业动态,目前已为20余家企业提供了进出口备案专项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在通关、退税等方面的问题,并联合推进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有效拓展企业的业务渠道。”杨凌自贸办综保管理科副科长朱小京说。
制度创新释放出的强大动能,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越来越多像海斯夫这样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自贸试验区是陕西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从制度创新到产业升级,从内生增长到对外开放,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985项,38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陕西省复制推广,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1/3以上。
今年7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全国22个自贸区中排名第九位。
如今,陕西自贸试验区正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让陕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抢占先机。
产业赋能: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0月18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洗碗机钣金件一次性自动冲压成型,20秒即可完成内胆组装……“今年洗碗机的销售目标是20万台,60%以上产品将销往海外。”公司总经理陈钊说。
由于生产基地邻近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的产品完成生产后一天内即可装箱发货,储存、运输和中转等综合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只需15天左右,比海陆联运节省了近一个月时间。”陈钊感慨。
以通道促贸易,以开放促发展,陕西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陕西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全线增长,对中亚国家进出口74.9亿元,同比增长17.3%。
这是陕西开放型经济潜力持续释放、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陕西企业加速出海,将技术、标准和服务融入全球产业链,越来越多的陕西特色优势技术、产业在海外开花——
在吉尔吉斯斯坦,陕煤集团所属中大石油炼油项目可生产各类成品油200余万吨、约占当地成品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还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在乌兹别克斯坦,采用了隆基Hi-MO系列高效光伏组件的中亚地区单体最大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24亿千瓦时,每年可为该国节约天然气5.2亿立方米;
在沙特阿拉伯,湄南高科自主研发的防水保水新材料成功应用于荒漠化治理,有效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中东生态治理提供“陕西方案”;
……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底气更足。
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引领,随着陕西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陕西制造”“陕西创造”走向世界。(记者: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