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按照中、省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连续3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深化医改先进市。全民医保水平持续提升
2014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8%;新农合筹资标准达人均430元,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率10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0.25%,门诊统筹报销比例达72%。从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商业保险试点,大病商业保险人均理赔8700元。创新建立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服务医师聘用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提标扩面。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全市累计投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多亿元,新增医疗卫生业务用房80余万平方米,2731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226个镇卫生院、28所县级医院、5所市级医院实施了改扩建,150所镇卫生院实施了“安心工程”。全市已拥有3所三级和20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
我市先后分两批在全市11个县区28所县级公立医院,推行了以政府主导、投入保障、人事管理、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为内容的综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子。目前,县级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费用,在编人员基本工资由县区财政保障;所有医务人员全部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任、绩效考核。县及县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三统一”制度,药品降价让利群众5975万元, CT、 CR、 彩超等大型设备检查费降价15%—20%,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同比上升15%、11%,次均医药费用涨幅得到有效控制,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大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
两年来,通过实施重点镇卫生院建设计划、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能力强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和市、县、镇、村三级联动、四级帮扶以及为村医办实事、落实村医补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基本实现“40%的病人在镇村就医、40%的卫生资源在农村分布”目标。
公共卫生筑牢健康屏障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稳步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体检建档、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改水改厕、慢病管理等健康干预措施扎实有效,影响群众健康的致病因素得到控制。全市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持续走低,十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35.68/10万,孕产妇死亡率12.97/10万,婴儿死亡率4.1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健康水平各项指标逐步提高。(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