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青山相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今年以来,汉中市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天汉大地上天蓝地绿,青山碧水正织出锦绣河山。
坚持综合施策,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1至6月,汉中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6,同比变好2.2%;优良天数143天,优良率79%,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冬防期百日攻坚、铁腕治霾“春雷”、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心城区“4111”工程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7月1日,《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奖惩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对发现的各类涉气问题实施“一单双罚”,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落细。
各县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争取入冬前尽可能多的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开展“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拆改和煤炭经营场所“回头看”;进行路查路检、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抑尘上严格“6个100%+红黄绿牌”管理;禁燃方面,严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一微克一微克地降PM2.5”,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看清了“企业不能消灭污染,污染就可能毁掉企业”,加大了治污设备和运行的投入。陕钢、汉钢、略钢19.43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一步步推进,中材水泥退城入园、理想化工拆除正在稳步实施,汉江药业、汉王药业新厂区设备安装已基本完工。
汉中市建立重点区域涉企污染源清单,采取20项措施分类分批推进问题整治。组建了500余人的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队伍,持续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完善了联防联控监管体系。编制完善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将全市225家涉气企业、176个施工工地、36万辆机动车纳入应急减排管理体系,对147家重点行业涉气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控。通过综合施策,有效推动了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聚焦治水攻坚,保障水环境安全
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这是生活在汉中百姓的切身感受。治水,是污染防治攻坚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达Ⅱ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持续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保障和刚性约束,编制完成了《汉中市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组织编制《“十四五”国考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开展市级河流巡河暗访,全面排查沿线污染源,建立污染源管理清单。
为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汉中市始终把境内流域水质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举措来抓。围绕水环境预警监测能力提升,选取了汉江、嘉陵江流域16条存在环境风险源的出入境河流,编制《重点流域水环境预警监控能力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水环境热点网格系统平台研发,5个县区秦岭水质自动站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围绕水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健全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与广元、陇南签订了《嘉陵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
上半年,加强了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175个,整改到位124个,51个正在有序推进中。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全市402个入河排污口和37个沿江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信息核查,开展东排洪渠整治、沿江重点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专项督查,加快问题整改。全面摸清了农村污水治理底数,启动54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分解落实了2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市水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提升。
实施分类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一抔土,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为全面抓好源头防控,持续巩固“清废”成果,摸清固废产生、利用、处置、贮存底数,全市366家固废产生单位纳入全省固体废物信息系统管理。全面完成本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深入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消除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隐患风险点13个。加强医疗废物安全管控,上半年全市集中处置医疗废物1200余吨,安全处置率100%。
严格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搬迁企业监管,要求企业在搬迁拆除过程中严格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建立全市建设用地管理名录,动态更新。
加强重点污染源头分类管控,指导现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和自行监测,先行启动10家企业试点。建立了全市土壤重点行业企业的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全面掌握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落实了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量替换”政策,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全力以赴打好净土保卫战。
坚持从严管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把“两山”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从严管理,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加大秦巴环境问题整治,完成了《汉中市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初稿)》《汉中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初稿)》编制。加快秦巴区域“乱排乱放”问题整治,多部门联合开展“青山”联合执法检查,全面完成了123项秦巴区域“乱排乱放”问题整治销号。
纵深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对上级最新反馈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遥感线索91个点位及时开展核实处理。全面核查2018-2019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点位336个,其中汉江湿地保护区内5个、保护区外331个。
上半年,对全市10家硫铁矿实施综合治理,其中3家废水治理效果持续巩固,7家已完成矿洞封堵、正在制定废水处理方案。全面开展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及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打好青山保卫战,助推“青山”变“金山”。
加强执法监管,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深入推行排污许可制,积极探索构建排污许可证技术评估体系,开展首次申请和存在重大变更企业排污许可证评估工作,受到了省生态环境厅的肯定。上半年累计办理排污许可证109家,对中省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反馈问题整改跟踪督办、定期调度。
同时,加快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了《汉中市区域环境影响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技术复核,督促问题整改。持续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及告知承诺制,将22大类54小类行业项目纳入告知承诺审批改革试点。累计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1个,涉及总投资12.8亿元,其中环保投资逾0.6亿元。
加快汉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技术方案》编制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梳理了28项政务服务事项,制定行业领域“放管服”改革13项举措。市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从严执法,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对2016年以来中省环保督察、巡视反馈问题全面排查,逐项交办。对省环保督察期间转办的信访投诉案件,全部按要求公示、办结,持续保持了环境执法高压态势。
坚持做优品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山水特色、生态优势、宜居环境,已成汉中闪亮的“金字招牌”。今年全面推进生态创建,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完成了留坝“两山论”实践基地复核评估,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创建,宁强、城固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洋县、略阳、镇巴加快实施创建规划。组织申报市级生态示范镇、村101个。
积极谋划争跑项目,包装大气、水、土壤、农环四大类24个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7.5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4.9亿元。推动在建项目全面提质增效,14个市本级组织实施项目已建成9个。
深入开展环保宣传,市县协同,多部门、多渠道参与,围绕六五环境日、低碳日、国际生物性多样日等,在企业、社区、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社会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加大环境新闻宣传力度,与中省市重点媒体沟通联系,策划宣传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进展及成效。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汉中市将持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更加美丽的生态图景。(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