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汉中市扎实推进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近年来,汉中市聚焦“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氛围浓厚”目标,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守正创新,以羌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性非遗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存续环境。突出“大文化、大生态、重保护”理念,编制《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总体规划思路,创新“4大保护方式、打造2条文化生态发展轴、建设10个羌文化生态重点区域”的规划布局。将羌文化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专项规划相衔接,出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宁强)发展规划》《宁强县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专项规划》《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略阳)概念规划》《五龙洞景区羌文化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羌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进度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定期组织督导检查、绩效评估,通报工作进展。累计完成投资14.77亿元,实施市非遗保护中心、宁强羌博园羌博馆、略阳羌文化广场等重点项目30余个。汉中市羌文化展厅、宁强县羌族文化博览馆、略阳县羌文化展示中心陈列羌族民俗实物、图片资料等2000余件,运用仿真蜡像、多媒体、声光电等技术,生动展示羌民族在汉中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羌汉融合风习,不断完善羌文化存续发展的文化空间。

二是狠抓遗产保护,深入挖掘羌文化的独特价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组织开展羌文化田野调查,调查民间艺人400余人、收集非遗线索260余条,公布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4批71个,羌族刺绣、羌族羊皮鼓舞及核桃馍、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5个非遗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成立羌文化研究会、羌文化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鼓励宁强千山茶叶、略阳羌英等公司收集保存羌文化实物、修缮羌族民居、打造生态场景。编辑出版《陕南羌族》《陕南羌族信仰礼俗》《略阳羌族民俗文化丛书》《宁强羌族风物》等研究成果20多种,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羌文化论文40余篇,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建立羌绣、罐罐茶、端公戏等非遗传习所34个,实施传习所改造提升工程,为传承人开展羌文化传习、宣传、展示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对传承活动开展良好的4家传习所给予15万元的奖励。

三是坚持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活态传承。注重羌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育苗,略阳县组织编写羌文化教材并纳入全县中小学教学内容,在两所学校建立羌族羊皮鼓舞培训基地,组建表演队6支,年均举办培训班5期、310人次;宁强县为小学编写《羌文化简明读本》,发展木刻版画工作坊和羌绣、羌舞、羌音合唱等多个社团,编排千人羌文化韵律操,将羌民族游艺活动——推杆纳入体育课程,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钟鼓楼社区羌嫂舞蹈队荣获“全国舞蹈比赛银奖”;市非遗中心、略阳县文化馆与汉中强制隔离戒毒所协作,将羌族羊皮鼓舞作为戒毒人员康复训练项目,探索出非遗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先后创排《请喝一碗罐罐茶》《羌山鼓韵》等精品节目40余个,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风文明、塑造时代风尚;创新“非遗+扶贫”模式,支持罐罐茶、包谷酒扩建传统方式生产基地,年产值达1000万余元,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创收;发挥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头雁作用,设立羌绣专业合作社6个、羌绣传习所10个、加工车间6个,培训绣娘8000余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人在公司稳定就业,带动15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0.6万元至2万元,羌绣扶贫就业工坊被纳入国家扶贫办重点扶持项目,被表彰为陕西省首批非遗工坊先进单位、首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单位,市级传承人王小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