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坚持“真保护、真利用、真监督”努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发展有机融合

汉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众多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这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是汉中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汉中高质量发展的文明根基和比较优势。汉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全市文化传承发展大会精神、中央和我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和《若干措施》,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推动城乡建设领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在“真保护”上狠下功夫,构建全域保护大格局。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坚持应保尽保,实施全域保护。下好保护“先手棋”,做好保护的前提是强化规划布局,国家名城汉中、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勉县、城固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木川镇均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健全了保护规划体系,为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科学指引。拓宽保护“覆盖面”,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名镇2处、名村2处、中国传统村落24处、省级19处,街区9片,历史建筑153。特别是第三批历史建筑,进一步延展了保护覆盖面,涵盖工业、居住、办公、文化等类型,见证了汉中在新中国成立、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聚合保护“智囊团”,联合市建筑学会组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汉中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委会工作室和研究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在“消防、安全、古建筑保护、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

在“真利用”上狠下功夫,打造地方特色新名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完善档案“强”基础,对已公布的街区和建筑实施挂牌保护,为其量身打造“身份证”。全面开展测绘建档,建立了包括建筑历史沿革、影像资料和测绘图纸等的完整档案。按照“一户一策”,确定建筑保护价值要素、提出科学合理的修缮建议。创新思路“寻”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在保护建筑核心价值构件、装饰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活。汉江工具厂将三线建设时期的电话站改造为厂史馆,生动展示了企业发展历程,使历史建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文旅融合“激”活力,汉台区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规范业态准入、街区商户联盟、街道社区服务等创新形式,积极招引酒吧、茶馆、书画等商家入驻,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红人打卡、“寻味中山”系列推介等方式加强宣传,合力打造“白天游古迹,晚上夜经济”的生动局面。留坝县大力探索“民宿+历史建筑”“景点+历史建筑”模式,在有效保护文脉记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真监督”上狠下功夫,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强化保护管理监督,持续提升保护工作质量水平。延伸管理末梢,完善工作体系,探索建立市—县(区)—镇(办)分级保护机制,指导相关县(区)、镇(办)制定《保护利用管理规定》《网格化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日常网格巡察和消防安全联合检查,有效保障了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安全。聚焦专项评估,提升保护质效,扎实做好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专项评估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实事求是梳理经验、查找问题,形成数据详实、直面问题的年度自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改善保护方式、提升工作质效。强化管控引导,彰显特色风貌,制定出台《汉中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依法依规开展保护修缮方案编制、审批、实施和验收。与市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出台《汉中市加强城乡建设风貌管控指导意见》,成为全省首个统筹“城-镇-村”风貌管控的指导性文件,强化天际线、山脊线、色彩等管控引导,努力塑造“汉风古韵”城乡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