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陕西日报】7名维修工和2583个“铁蘑菇”

828日一大早,位于勉县定军山下的勉西车站驼峰编组场,王锦恒和同事们头戴黄色防护帽、手提油桶,在编组场的股道里交叉穿行,不时探身观测,弯腰检查。

王锦恒是减速顶维修组成员。他告诉记者,减速顶是调节解体溜放车辆走行速度、实现列车安全减速直至停车的一种行车设备,为圆柱状,通常被大家称为“铁蘑菇”。

只见王锦恒和同事们先用一只脚用力踩下轨道内侧的“铁蘑菇”,然后轻轻抬起脚,通过脚感知“铁蘑菇”近15公斤的压力,如果感觉压力不够,就将“铁蘑菇”拆下来进行维护。

勉西车站建于1970年,属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管辖。在勉西车站编组场,7条平行交叉的股道分布有2583个“铁蘑菇”。勉西车站最繁忙时,日均通行列车4000辆以上,对“铁蘑菇”损耗极大。

为了照顾好这些“铁蘑菇”,车站专门组建了减速顶维修组,成员大都由具备丰富调车作业经验的调车长转岗担任。目前,维修组共有7名维修工,平均年龄51岁,每天巡检4次,每次巡检需徒步往返14.4公里,需要重复9000余次弯腰、下蹲、起立的动作。

王锦恒今年50岁,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2001年退役后,他进入勉西车站调车组工作,2009年,他正式成为一名“铁蘑菇”维修工。

“刚进入维修组时,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我只有中专学历,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王锦恒说。那时,一有休息时间,王锦恒就琢磨图纸,然后一遍遍拆卸减速顶,仔细观察拆分下来的40多个大小不一的零配件,再一遍遍将其重新组装。凭着毅力和恒心,他很快掌握了减速顶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经过反复练习,王锦恒练就了脚踩“问诊”的能力,可以通过脚踩下去的感觉,判断减速顶是否存在故障情况。

与王锦恒情况类似,维修组的同事们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刚开始连图纸都看不懂。前期,大家只能对“铁蘑菇”进行涂油换件等基础保养,出现故障时需要依靠厂家定检定修。

因为作业负荷大,减速顶装置损耗很快,若总依靠厂家,则维修成本大,这让大家“心疼”不已。“咱们7个人里,有党员、有退役军人,没有啥能难倒我们。大家要克服困难,尽快掌握维修技术!”王锦恒和同事们下决心攻下减速顶高投入、高损耗、难养护这个难题。

于是,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大家每天与图纸和破损的减速顶“对话”,学习减速顶的机械工作原理,琢磨如何维修。如今,大家已经能做到对减速顶出现小问题随时修、大问题立即更换,更换下的配件也能100%维修。

在维护中,大家发现减速顶阻碍车轮继续滑行时,顶面的防脱轨装置会紧紧抱住轮缘,防止车辆脱轨,这无形中增大了摩擦受力面,也加大了对设备的损耗。于是,他们在减速顶螺栓、顶壳等位置加装垫片,用以改变受力面积,减少部件磨损,让减速顶使用寿命至少延长了一倍。

“减速顶调速系统投资150万元,但减速顶的使用年限只有3.5年。如果因为一个小零件而报废整个组件,就太不划算了。”王锦恒说,维修组的成员们在日常保养维护上做足了文章,尽量延长设备寿命。

930分左右,团队7人对2583个“铁蘑菇”诊断完毕,并将其中有故障的“铁蘑菇”拆下带回,经过维修、复查、验收三道程序后,这些“病号”将再次“体魄健康、光鲜亮丽”地回归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