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露雅
7月21日,宁强县安乐河镇任家坝村的一片空地上,村民王显纬与同伴正忙着搭建房屋主体结构。该项目竣工后,将成为任家坝村乡村大舞台、院坝会等活动的举办场所。
“这里以前是村民家的危房,住不了人。村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把房子租下来,拆除了危房,还雇村民盖新房子,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王显纬说。
自己的项目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2024年9月,安乐河镇以工代赈项目开始施工,项目从人居环境入手,先后实施了清理乱堆乱放、栽植竹质篱笆、砌筑挡土石坎、硬化入户道路、拆除老旧房屋、改造户用厕所等,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觉干”,环境整治由“村中事”变为“家中事”。
“我们始终把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作为核心目标,吸纳群众参与以工代赈,优先吸纳脱贫户、‘三类户’和低收入群体务工,让留守人员和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劳动,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安乐河镇任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强说,项目所需的石头、沙子、竹篱一律就地取材,节约成本。村民家里堆放的旧瓦片、水缸、砖块等,村上采购,用于项目建设。
“过去我的院墙是土墙,门口也是土路。前一阵,村里免费帮我们拆除危墙,做了入户道路硬化。我们砌了新墙,种上了鲜花,每日望着这花墙,感觉赏心悦目。”任家坝村村民朱翠荣说。
如今,朱翠荣家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她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过去我一直务农,现在成了一名村保洁员,主要负责打扫卫生、清理水池等工作。”朱翠荣说。
“我们坚持智技双扶与联农带农相结合,聘请专业人士用现场实操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8场次,组织村干部、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4次,还设立乡村工匠试验基地1处,让群众通过项目轮训掌握一门技术、提升一项能力。目前,村里15名群众掌握了修砌石坎技术、6名群众掌握了编制竹篱技术,100余名群众掌握了简单的建筑施工技能。”王继强说,截至目前,任家坝村累计用工165人,发放劳务报酬67万余元,人均增收4000余元。
“我们坚持以工代赈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重点培育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目前,任家坝村共种植天麻580余亩、发展淫羊藿460余亩、香菇2000余架,建成设施农业大棚5200平方米。”安乐河镇镇长贺峰说。
“去年以来,宁强县共计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61个,带动务工群众8563人,发放劳务报酬超1.6亿元,就业技能培训超1.1万人次。”宁强县发展和改革局干部李菊艳说,下一步,宁强县还将继续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发动群众共建乡村、共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