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洋县洋州街道北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儿童之家,介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的小课堂正在火热进行,精美的戏剧头帽吸引了孩子和家长的目光。
“戏剧头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末传入洋县。戏剧头帽具有坚固耐用、制作精良、层次感分明、立体感强等特点。”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振华手拿戏剧头帽,滔滔不绝地向台下的观众介绍,“这顶帽子大家眼熟吗?这是状元佩戴的,一会儿下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戴一下,希望你们未来都能取得好成绩。”
“今天,我看到了好多漂亮的戏剧头帽,了解了它们的制作工艺,老师还给我们送了纪念品,希望下次还能参加这种活动。”10岁的高秦蕊告诉记者,她平时在西安上学,这次回洋县老家过暑假。
“我们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非遗小课堂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传承的种子。”北街社区党委书记赵小龙介绍,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建筑面积约1030平方米,包括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老人活动室等9个活动场所,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北街社区依托村史馆、文明实践站、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书屋等六大阵地,常态化开展“银发读书班”、“少儿绘本课”、“墨香传家”笔会等活动,还在节假日推出特色活动。“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在重阳节为辖区3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举办文艺演出和长寿宴。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成为社区的文化名片。”赵小龙说。
与非遗小课堂里的热闹不同,洋县洋州街道图书分馆里十分安静,大家聚精会神地阅读书籍。“这里环境好,书也多,我没事儿就过来。前两天我刚看了电影《长安的荔枝》,所以来这里找一下有没有原著。”北街社区居民杜彦菊说。
洋州街道图书分馆室内面积约89平方米,有文学、艺术、政治、科学、幼儿绘本等图书5000余册,并上架了多种期刊报纸。图书分馆还配备了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依托图书馆智慧借还系统,与洋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方便群众借阅。
近年来,洋州街道办事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紧抓各大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活动60余场,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30余场;累计培养乡土人才6700人次、镇村文艺团队20支;每年争取承接“戏曲进乡村”“文化下乡”等惠民演出活动10场次。“今年上半年,我们紧密围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目标,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工作,在阵地建设、活动供给、非遗传承、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将非遗传习所、非遗展馆纳入新型文化空间体系,形成‘文化服务+非遗体验’新模式。”洋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颖说。
洋县是一座非遗“宝库”,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百余个。近年来,洋县以“非遗+”探索转化新路径,推出“非遗进景区”常态化展演,以及“非遗+研学”“非遗+节庆”“非遗+教育”等活动,让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洋县是蔡伦墓所在地,也是蔡伦的封地和造纸实验地之一。2011年,蔡伦造纸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9日,在蔡伦墓祠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来自北京的25名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造纸术的历史。在纸文化博物馆中,学生化身“造纸小工匠”,体验浸泡树皮、蒸煮、捣浆、捞纸、晾晒等传统造纸工艺流程。
12岁的张若凡刚刚体验完捞纸。“通过体验古法造纸,我发现造一张纸真不容易,我特别佩服古人的智慧。”她说。
“我们连续9年将蔡伦墓祠作为研学的重要点位,孩子和家长都觉得非常有意义。”北京科普游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庆宇说。
蔡伦墓祠景区宣教部负责人李鸽介绍,今年3月以来,蔡伦墓祠景区共接待研学28批次、27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政府引导、社会运作、群众主体’的活动机制,加大对乡镇文化社团的扶持力度,搭建更多群众自我展示、自我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馆总馆—分馆体系效能,持续输送优质资源、专业指导和品牌活动到学校、乡村、企业,让基层群众共享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服务。”陈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