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村民杜根友站在自家田埂上,盘算着接下来的种植计划:跟着县里推广的模式种油菜,明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杜根友的信心,源自9月初的一次水稻产量测评。他家的这块稻田亩产高达863.1公斤,创下当地历史新高。
丰收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密码”?答案就在杜寨村的田里——“良种、良技、良法、良田”集成融合,共同绘就了丰收画卷。
“以前种老品种,既怕刮风下雨,又担心病虫害。今年改种‘华浙优210’,稻秆粗壮、穗大米重,产量明显上来了。”杜根友说。
他口中的“华浙优21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培育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抗倒伏、适应广、结实率高等突出特点,是近年来汉中市重点推广的“明星”品种。
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技术员范小平介绍,为加快优新品种推广,县里通过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田,让农民亲眼见证良种的增产效果。同时,由村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机械收割和订单收购,“五统一服务”有效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863.1公斤的高产,并非靠天吃饭,其背后是稻油轮作“1253”(大米1000斤、菜籽油200斤、产值5000元、实现纯收入3000元)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落地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精准赋能。
“良法与良技的深度融合,为高产稳产上了‘双保险’。”范小平说,稻油轮作是汉中结合传统种植创新打造的高效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了水稻种植的化肥投入;水旱轮作切断了病虫害循环链,改善了土壤结构。在此基础上,智慧播种育秧、科学田间管理、绿色防控以及“两增一控栽培技术”等良技的集成应用,更好释放出良种的增产潜力。
实现高产,离不开脚下肥沃的土地。勉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通过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并结合“稻油轮作”模式持续提升地力,曾经的“巴掌田”“补丁地”变成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