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决战深贫 奔向小康——略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深秋十月,位于秦岭南麓的山城略阳,迎来了一年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火红、金黄,述说着脱贫摘帽后的喜悦。
曾经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受自然条件制约,略阳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238户559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1%。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上下苦干实干攻克深贫堡垒,以非凡的意志和毅力,镌刻出了一幅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时代画卷。几年间,该县5.85万贫困乡亲如期脱贫,包括28个深贫村在内的9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实现整县摘帽,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用最强投资破解瓶颈制约——让新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几年没回老家,真没想到这里变化这么大!”在该县白雀寺镇淡家沟村长大的姑娘李霞自幼形成的印象中,老家的交通条件一直是她和乡亲们心头的隐痛。多年来,全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山外,山里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农户养头猪到出栏时得十几个人才能抬下山。几年前她出嫁,先坐摩托车沿山路走了十几里,到村口才坐进婚车。

今年“双节”回娘家,李霞惊喜地发现,如今的淡家沟村已悄然变了模样:水泥路像一条条带子通到每个农户家门口,小轿车能开上最高的山顶,不仅乡亲们出行便捷多了,山里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也有客商订单收购,还可通过电商平台“飞”出山外。

像淡家沟村一样“蝶变”的村子在该县有很多。基础设施条件差、欠账大,曾是各村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该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重要因素。几年间,该县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多渠道筹集基建资金10亿元,区分轻重缓急、逐年分步实施,先后新建、改建县镇和村组路121条625.9公里,全县所有建制村都进入了县城一小时交通圈;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供电入户率达100%。如今,即使是过去最边远的村组,群众都能用上不闪不黄的电灯、看上信号稳定的电视、用上随时拨打的手机、登上漫游世界的网络。

 用最大精力提升生活品质——让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8年我从山上搬到这里,不仅住得舒适,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很方便。”在该县徐家坪镇扶贫社区工厂,39岁的刘素萍说起如今的生活,发自内心地开心,“去年初社区工厂一开工我就在这里上班了,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坐落于嘉陵江畔的徐家坪社区移民搬迁新区,是该县规模最大的农村社区,560多户2200多名群众在这里生活,一栋栋安置楼以及配套的农贸市场、幼儿园、社区工厂、文化广场、灯光球场等设施沿江边公路一字排开,现代化集镇已显雏形。

就在刘素萍在社区工厂愉快工作的时候,该县两河口镇李家坝村移民安置点的邓国学,则在大棚里倒腾自己的袋料香菇。不远处,他在安置点的新居宽敞明亮,电视、沙发、冰箱一应俱全。安全舒适的住房,在家门口就能发展产业把钱赚,这对3年前还住在高山上,用电、吃水都困难的邓国学来说简直就像在做梦。

近年来,该县扭住群众生活安居难点,按照“四靠近”原则建设集中安置点57个,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搬迁5007户19767人,对3376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实施供水工程176处、集中供水率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着力打好搬迁“下半场”,根据搬迁安置点的特点落实相应的后续产业扶持和就业创业计划,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资源、项目,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同时,该县下大力气解决山区就医就学难等突出问题,县财政每年教育支出占比达20%以上,创新建立“7+1”控辍保学机制和“师生结对”全程帮扶机制,教育扶贫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先后建设13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组团签约式服务、医疗报销“三重保障线”、“一站式”结算平台等健康扶贫模式,多层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最实举措筑牢产业基础——让致富路走得越来越稳

9月17日一大早,该县接官亭镇林口村村民张玉华就兴高采烈地来到山里人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参加公司的中蜂产业分红大会。当天,他和其他93户脱贫户分别领到分红3000元。

有分红固然高兴,更让张玉华兴奋的是,加入合作社3年,他除了托管分红,还因农闲时节在公司务工学会了养殖技术,今年自己也养殖中蜂40多箱,仅此一项就为家里带来收入1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扶贫产业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棋子。如何精准落子?该县的答案藏在“县上抓龙头、镇村建基地、贫困户落项目、组织化引领、长中短结合”的发展思路里。县上多措并举,实行县级领导“挂帅”,专班推进乌鸡、中药材、食用菌、中蜂、蚕桑、社区工厂6个特色产业项目,综合运用到户产业补助、特色产业保险、互助资金协会借款等支撑政策,引导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中长期产业贫困户10794户,参与带贫经营主体256个,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3754户,建成就业扶贫基地9个,通过推广订单生产、入股分红、产业托管、入企务工等联结带动模式,一大批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条实现了脱贫增收。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和洪涝灾害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县不等不靠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稳岗就业、消费扶贫等工作,着力降低疫情灾情影响,持续推进群众增收。全县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2万人,各级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区域组织及“三专一平台”购销农产品价值3306万元,签订消费扶贫采购协议68份,认定扶贫供应商40家、扶贫产品113个。

数载辛勤耕耘,喜结丰硕成果。美丽乡村的锦绣画卷,红红火火的幸福日子,在该县干群共同努力下正变成现实。(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