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南郑“五强五新”谋划乡村振兴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南郑区抓早动快,五措并举强举措、抓落实,为高质量布局“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强规划,擘画乡村新蓝图

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有韵味,形成与城市相得益彰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高水平编制规划,高标准实施规划。”这是该区给出的答案。

该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将城镇规划的思路和构架融入到乡村建设规划中,按照城镇化的理念规划布局乡村产业功能区、群众生活区以及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规划互融互通、一体发展、协调共进。以村庄建设边界、土地整治区域、房屋建设风貌、公共设施配置等为主要管控范围,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城郊融合、整治改善、特色保护、集聚提升等4种发展方向,制定“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乡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独特魅力。

强产业,振兴乡村新经济

以建好三大园区、提升五大基地和打造四大精品为抓手,强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全面振兴乡村新经济。

持续强化阳春食品园区配套建设,发展现代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康养业和仓储物流业等,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菌种培育、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品开发一体规划、同步建设,打造600亩汉山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塑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样板;以大河坎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2021年新发展茶园5200亩、烤烟2.2万亩、水果2700亩、食用菌1000万袋、稻田综合养殖4600亩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品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以汉山万亩果园、高台阳春旅游环线大樱桃产业带、圣水胡家营苗木花卉产业省级示范区、湘水镇食用菌特色小镇四大主线为重点,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乡村三产融合示范精品。

强建设,打造美好新家园

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智慧农业装备等,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重点建设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重点建设乡村学校、医院、超市、农贸市场等,推进乡村生活便利化。全面实现区镇村户“四级”垃圾处理无缝对接达到日产日销,平川、丘陵和山区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治理,对新建、现有户厕进行分重点、按批次的方式梯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八清一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强治理,展现乡村新面貌

通过加强村民自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展现乡村新面貌。

在全区推广“庭院问政”“院落自治”和“红白理事会”等乡村自治自管制度,持续完善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制度,强化制度保障。推行新乡贤治理、好人好事榜等,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惩恶扬善、重义守信、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乡村风尚。依托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汉调桄桄、社火、藤编、棕编、土陶等非遗项目培训,壮大传承队伍;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教育引导群众破除低俗陋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强改革,厚植发展新动能

持续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和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乡村振兴培育深厚发展新动能。

充分放活承包经营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市场体系,搭建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有效平台,促进其双向流动、优化配置。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鼓励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型带头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