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在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操场上,鲜艳绚丽的手把龙在一群听障少年手中上下翻飞,一招一式间尽显中国龙的精气神,翻飞腾挪中洋溢着少年的青春自信。
很难想象这些孩子在“无声”的世界里,是如何凭借超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仅靠手语指挥和默数节拍,用气势威武、赏心悦目的龙舞与有声世界交流。而教授孩子们舞龙的古稀老人闫克元,又是用怎样深厚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鼓励听障孩子们阳光自信、自强不息,用中国龙的精神拓荒别样人生。
非遗入校园,撒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我——们——下——节——课——舞——龙——吗?”15岁的听障学生何文哲配合着手语,一字一句地问老师。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眼神亮亮的,转身飞快地跑回教室和其他同学一起把道具手把龙搬到操场上。
为了锻炼这些“特殊孩子”的体魄,2019年,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邀请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闫克元教孩子们舞龙。
闫克元(左四)在给听障孩子们讲授手把龙动作要领,特教学校老师(左三)通过手语翻译帮助孩子们理解讲授内容。
“一开始我们是将舞龙作为体育运动引入校园,可后来发现舞龙在丰富校园传统文化、以文化培塑这些特殊孩子的品格意志方面效果更明显。”该学校党委书记欧新民说。
学校的舞龙课程主要针对听障学生开展,由于孩子们听不到音乐,课堂教学非常困难。每次上课,闫克元示范时,几名老师就会站在队伍的不同方位,用手语翻译动作要领。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掌握动作要领,我们请教了闫克元老人很多关于龙江舞龙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文化知识,用手语翻译出来,再结合短视频、PPT、动画等多种形式加深孩子们的理解。”该学校教师苏敏说,通过这种方式,中国龙的形象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更加具象生动,其所代表的阳光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被悄悄植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萌芽生根。
如今,何文哲正在人工耳蜗的辅助下,努力学习语言,自信乐观的他喜欢上了用画笔描绘自己的生活。前不久,他被提名为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推荐人选,尽管语言表达时发音还不够流畅清楚,但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语言交流,进入普通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一门技术,像中国龙一样自由追逐梦想。
匠心育桃李,守护特殊少年自信成长
5年的义务龙舞教授,让闫克元与这里的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次到学校,孩子们围着我一个劲儿地竖大拇指,我知道这是他们在热情地表达喜欢我、喜欢我带来的舞龙表演。”年近古稀的非遗“老匠人”闫克元在这群孩子中又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动力。
“多带孩子登台表演,让更多人看到特殊教育的孩子也能自信地演绎非遗文化。”这是闫克元常常跟老师们说的话。
为了让孩子们完美呈现每一次表演,不管是动作编排,还是道具改进,每隔一段时间闫克元都要和几位老师沟通交流,回家后再反复琢磨。苏敏说:“为了让孩子们的动作更流畅,舞起来更轻盈,仅仅在道具上的创新迭代,闫克元就花费了不少工夫。”
在学校活动室的展架上,整齐排放着更新过3次的手把龙道具。从木质手柄到新型材料,从普通布料到细闪龙鳞纹,从最原始的威严神圣形象到如今的喜庆灵动模样……每一次创新都注入了闫克元对非遗技艺的无限热忱,也浸润着他对孩子们的巧思与爱心。
“道具制作要综合考虑表演者的身高、臂长等因素,舞龙比较耗费体力,小巧灵动才适合学生表演。”在教授孩子们的过程中,闫克元总说孩子们的表演道具必须“量身定制”。经过反复试验,他最终将手把龙的身长由标准的1.25米缩短至1.15米,孩子们舞起来既灵活又省力。
缩小龙头上下颌的距离,让中国龙“笑起来”;在龙口和龙身中增加小铃铛,灵动又俏皮;给手把杆增加防滑装置,防滑又耐用……闫克元说,想让孩子爱上舞龙,就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好这条龙。
赛场创佳绩,非遗与特教融合共绘精彩
去年9月12日,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2024年中国残疾人广场龙舞推广活动”中,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代表队表演的手把龙《中华舞龙人》,一举夺得广场龙舞大赛听力组一等奖,这也是汉中首次在残疾人广场龙舞中荣获国家级奖项。
“看到孩子们用实力证明他们可以跟普通孩子一样,我特别欣慰,虽然努力的过程很艰辛,但收获的硕果无比香甜。”苏敏介绍道,目前几位老师已经和闫克元开始探讨将汉中民俗表演引入特教课堂,创编传统文化课本剧,对特殊教育学生进行培智训练。
老师们初步确定了以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为题材的课本剧,希望孩子们通过亲身表演来增强理解能力。闫克元说,未来还要和老师们一起将汉中特有的“秦岭四宝”与非遗结合起来,创编更多符合特殊教育学生特点的精品课程。
“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始终鼓励他们主动融入社会。”欧新民说,他希望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化能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帮助孩子们强健体魄、建立自信、丰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