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就业不离乡 就近有钱赚—— 我市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低收入农户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补齐低收入短板的根本途径是扶持引导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实现收入稳定增长,共奔小康富民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全局出发,扎实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挖掘和提升本土低收入劳动力潜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推进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产业园区建设。随着一个个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电子产品等企业的落地,37.8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学技能、有活干、能赚钱,在就业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社区小工厂就业大舞台

走进位于勉县周家山镇团结新村移民安置社区的大成电子生产车间,机器加工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人们分工协作,加紧赶制订单,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里实行计件工资,我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家住周家山镇春光村的李敏在大成电子上班已有5个年头,是厂里的老员工,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她就能检验60多个元件的尺寸。她坦言,现在这份工作,不仅让她在家门口挣了钱,还能照顾家中老小,一举两得。

2019年8月,汉中大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团结新村移民安置社区建立了社区扶贫工厂,把一大批搬迁群众培训为熟练的产业工人,在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去年,该公司共接到各类电子元件加工订单1.2万份,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发放工人工资约140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

该公司负责人张亮说,“我们在武侯镇新建了1个分厂,现在总厂、分厂共计3个,新增岗位100余个,能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也为本地经济发展再添一份力量。”

工厂开到家门口,脱去农装着工装,手艺越来越娴熟,腰包越来越鼓。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厂社融合、辐射带动”原则,充分利用镇村场地、劳动力等资源,吸引外地企业家、在外发展较好的本地能人、技术人才和本地产业大户,领办创办社区工厂,探索出“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家庭农场式”等社区工厂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汉中实际的社区工厂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共创办社区工厂176家、就业帮扶基地199家,吸纳1.88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2100元,让群众实现家门口上岗、近距离就业增收。

苏陕协作注入新动能

裁剪、缝纫、熨烫、检验、包装……近日,在西乡国动产业园汉中丝特奇威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缝纫机整齐摆放,伴随着“哒哒哒”的运转声,心灵手巧的女工在各自岗位上娴熟地操作着。

“这份工作上手快,厂里也会给我们安排上岗培训,平均收入达3000至5000余元,家里的负担轻多了!”正在车间里忙活着赶制订单的李荣平说。

今年1月,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园区。“我们原本今年正月十六准备正式开工,但一直到正月初十都没招到工人,我把情况反映给管委会后,他们短短1周时间就帮我们招足了200多个工人。”该公司负责人刘毅说。

西乡国动产业园是苏陕协作重点项目,国家战略重点项目。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该县主动承接江苏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出台劳动力招录培训补贴办法,建立起1万人的用工保障队伍,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5400多万元,先后引进索克斯、捷得、三凡、盛卓、碧洲等一批服饰企业落户该地,打造服装产业聚集区。

苏陕协作一家亲,携手振兴心连心。我市紧抓中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苏陕协作,大力实施“四大工程”,通过共建产业园区,采取“政策+资金+企业”“技术+标准+品牌”“开发+加工+市场”,吸引一批就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广的企业落户我市,加快农特产品转化升级,延伸拓展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形成了绿色食药、服装纺织、机械加工、电子科技等“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格局。南通市8个县结对帮扶我市10个脱贫县,“十四五”以来投入省级苏陕协作项目资金14.99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1个,实施项目514个,总投资60.25亿元,覆盖带动5.8万农村劳动力。

“培训+招聘+就业”服务一条龙

“这家公司薪资挺高,可以多留意一下。”“这家企业需要焊工,我们可以免费提供岗前培训……”日前,在“零工之家求职直通车”抖音账号上,“零工之家”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岗。

解决汉中就业难题的汉中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零工之家),是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联合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于今年3月创建的,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集求职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直播带岗、技能培训、招工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于一体,为广大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的用工平台和固定的洽谈场所,架起用工方和求职者联系的桥梁。

“我们每周举办3场线上直播带岗活动,每月10日、26日常态化举办现场招聘会,还会根据岗位需求免费为求职者提供培训服务,让群众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招聘信息,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工资收入。”“零工之家”负责人孙涛说。

一技在手,就业更稳。我市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量身制定培训“菜单”,采取远程教学、下乡“直通车”、创客训练营、农民夜校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又提升工人技能水平,特别是广大留守妇女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围着机器转,实现了“增收致富、赡养老人、教育孩子”三不误。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行“跟踪服务+帮办代办+限时办结”服务模式,落实支持返乡创业、解决企业用工、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37亿元,支持创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2449个,带动就业1.0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