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多一个视角多一份助力多一分可能

政商企共议AI如何赋能汉中产业发展

三月的汉中风和景明,汉江碧波荡漾。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之际,3月11日,我市以企业家座谈会为平台,汇聚了10余家企业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更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领域。

企业家座谈会作为政企沟通的重要平台,为双方深度合作、携手前行提供了契机与方向。3小时的座谈,在这场政商企“双向奔赴”中,我们能获得哪些重磅信息?

同心:政企双向奔赴共绘AI蓝图

企业和企业家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

座谈会现场,几杯汉中清茶氤氲着科技创新的气息,大家围桌而坐、畅所欲言。这场政商企之间同心协力、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会议,进一步释放出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鼓励、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深圳市有方科技集团云产品总经理王超展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与驭智技术创始人刘兴伟描绘的卫生健康领域全系统智慧管理解决方案交相辉映,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立体图景。

这种碰撞并非偶然,而是汉中市精心搭建对话平台结出的硕果。参会企业涵盖智慧医疗、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既有科创板上市企业带来的尖端技术,也有本土企业深耕行业的实践经验。

“政府要做的就是当好‘首席服务官’。”与会政府有关部门的发言道出了政企同心的关键内核。从建立“政企恳谈会”长效机制,到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市构建起了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供给——场景开放——要素保障”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市数据局四级调研员沙庆辉透露的政务大模型建设方案,正是这种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政府投资搭建算力平台,开放7大应用场景,通过“数据训练+安全防护”双轮驱动,打造具有汉中特色的智慧治理体系。

“我市三家三甲医院已初步完成了智能辅助网络的构建,使复杂病例诊断效率提升40%,而本地化部署则侧重于确保数据安全与诊疗创新的平衡。”市卫健委副主任费菲分享的医疗AI实践振奋人心。

市教育局副局长刘键表示,从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与“学”的生态。他所描绘的“AI+教育”图景意义深远。

政企协同共促发展,双向赋能融合共赢。这些实践也印证着市委、市政府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

信心:创新驱动下的产业突围

匹克集团“态极”材料在中东市场的成功,在汉中企业家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产业要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模式。

当有方科技展示其城市治理解决方案时,与会者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一条“换道超车”的突围路径。这种信心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根基的深度融合。

“去年,我们新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14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830户。”市工信局负责人的介绍揭开了汉中“智造”的创新密码。2024年汉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8%,增速排名全省第1,亮眼的成绩印证着我市“智改数转”的战略成效。

如今,佛坪阿里巴巴数据标注基地培育出数百名“数字蓝领”,让大山里的年轻人触摸到数字经济脉搏;陕南首家数字产业协会落地汉中,凝聚智慧力量;南郑区移动ICT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投用,为智慧城市装上“大脑”。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老树发新芽、新树深扎根’。”会场内掌声频频响起,企业家们直呼这些创新实践精准击中了大家的共鸣点。

信心的升腾更源于制度创新的持续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摆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从“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55%”,从“营商环境全省第二”到“民间投资增长24.1%”,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制度创新的乘法效应。

广东汉中商会会长张红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我们正筹划建立‘大湾区——汉中’AI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希望把深圳的算法优势与汉中的制造基础相结合。”这种跨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双循环”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生动演绎。

恒心:久久为功构筑发展基石

上线20个月,回答提问5万次,很难想象政务APP“汉小美”的成功上线,对提升行政审批工作质效有多大帮助。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陶永涛全程参与“汉小美”政务服务AI咨询员的设计优化工作。他表示,“通过近两年来不间断地学习、培训、优化,‘汉小美’获得了更强大的语义理解和知识处理能力,能够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问题,提供更高质量的咨询服务,迅速成为全市政务服务前沿不打烊窗口。”

然而,这只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三个五年”数字化规划,加快产业布局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智慧场景丰富拓展,数字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茶园、元胡、天麻等智能化种养基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互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汉中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增量和战略支撑,是赢得新一轮发展竞争的历史性机遇。

“算力中心建设要着眼未来十年的需求。”市数据局的规划展现长远眼光。不同于简单的设备堆砌,汉中选择“政务牵引、产业协同”的路径:先期搭建的200P算力不仅服务城市治理,更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这种基础设施的“公共性”设计,为培育AI创新生态埋下伏笔。

从智慧医疗打破“数字鸿沟”,到AI教育推动“有教无类”;从传感器产业园集聚成链,到“东数西算”节点城市定位……当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心手相牵,当秦岭生态优势遇见数字化的澎湃动能,一幅“人工智能+”的中国式现代化鲜活图景正在天汉大地徐徐展开。

江汉汤汤,创新潮涌。这场关于未来的对话,已然播下希望的种子。以AI技术创新文化传播路径,用数字经济赋能秦巴腹地产业根基,一个更有活力、更富魅力、更具竞争力的新汉中,正在守正创新中把握时代机遇,在政企协同中书写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