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汉中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市的蜕变轨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有望超10%、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5%、2025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20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天汉大地以生态为底色、以项目为引擎、以改革为动力的五年攻坚。
综合实力跃升发展根基筑牢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多重超预期挑战,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位势更加凸显。更令人振奋的是,发展成色持续向好——人均生产总值迈上6万元新台阶,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10万元/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标志着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底愈发坚实。
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深刻变革。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16.4:40.7:42.9调整优化为2024年15.8:32.3:51.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1.3%。这条持续上扬的质量曲线,勾勒出我市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更有效率的清晰路径。
创新动能集聚产业转型提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项目支撑、以链聚群,全力推动“5+3”现代产业集群扩规提质。
在汉中经开区,秦创原总窗口汉中离岸创新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与西安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的数据流。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2个院士团队入驻,成功攻克工业母机领域17项关键技术,为宝汉天集群跻身‘国家队’提供了核心支撑。”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近4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80%,累计创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个,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54亿元,为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生态底色亮丽绿色优势厚植
绿水青山是汉中最宝贵的财富。五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长青自然保护区荣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水环境保护成效卓著,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汉江(汉中段)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和国家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切实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在佛坪、西乡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地下洞室中紧张施工。作为全省抽水蓄能项目数量、装机规模“双第一”的地市,我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五年提升18.5个百分点,每年输出的绿色电能相当于为区域发展新增10万亩森林碳汇容量。
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累计打造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16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7%,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9.87%,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
民生福祉改善成果普惠于民
“以前山货出不去,客商进不来,现在道路通到家门口,蜂蜜、香菇当天就能发往全国。”佛坪县一家民宿负责人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感受。五年来,我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重达91.6%,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这是我市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有限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80%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长71.4%,医疗报销比例提升至7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达标率位居全省第一,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县区全覆盖,汉中藤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案例,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等“国字号”荣誉花落汉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苏陕协作结出丰硕成果。我市10个脱贫县区与南通市9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关系,成功引导261家南通企业落地投产,带动约9万农村人口增收致富。通过劳务协作帮助1.9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赴苏稳定就业,推动7.49亿元汉中特色农产品走进东部市场,谱写了通汉协作、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汉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守住了秦巴秀色,更收获了金山银山。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战略定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