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汉中要闻

田间淬炼良种、秸秆变废为宝、多维赋能乡村振兴,汉中青年农业农村干部青春作笔,躬耕田野——把答卷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春赋能,躬耕沃野发展产业;薪火相传,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在汉中,一支由青年农业农村干部组成的“火种”队伍,正悄然引领着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以科技为犁、以实干为种,将分子育种、秸秆综合利用、农旅融合等新技术新手段融入产业发展,从攻克农业生产难题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到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群“80后”“90后”技术骨干,通过“火种计划”小组组建出科研引领“攻关团”、项目凝聚“突击团”、乡村振兴“服务团”,在秦巴大地奋力书写藏粮于技、富民于实、兴业于才的青春答卷。

科研引领“攻关团”——在田间淬炼良种

清晨的阳光掠过海拔1700米的山间,在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村油菜夏繁加代育种试验基地,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火种计划”油菜育种攻关团队成员们正弯腰查看油菜植株长势。

“以前每年要花几个月在青海搞夏繁,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加代试验。”攻关团队组长薛艳告诉记者,夏繁加代育种就是利用气候优势,让种子多繁衍一代,缩短育种周期。如今,团队再也不用每年长途奔波高原进行夏繁工作,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种质资源的性状筛选上。

为了更加精准地定向选择优势种质资源,攻关团队成员将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引入油菜育种。“传统育种像大海捞针,需要海量的人工记录数据支撑,而分子标记技术就像给种子装上‘身份证’。”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张雁霞记得,第一次从油菜叶片中提取出DNA时,离心管里摇曳的白色絮状物让她彻夜难眠。

如今,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日渐成熟,他们将这一科技手段与传统育种技术结合,探索多技术融合路径,创新集成了“常规育种技术+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逆境胁迫+异地穿梭加代+高光效育种”的油菜新品种高效育种体系,使种质资源的性状改良更加精准,大大缩短了新品种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

去年6月,汉台区龙江镇桂花村抗根肿病试验田中“汉油101R”试种成功,此后,油菜根肿病抗病率达到98%以上,产量与当地主栽品种相当。“既能抗根肿病,又不耽误收成,这才是农民最需要的种子。”摩挲着饱满的油菜角果,喜悦溢满团队成员心头。

几年来,“火种计划”攻关团队成员们接过前辈手中泛黄的记录本,守正创新,把新技术融入大地,将新手段注入育种全流程,让每一份种质资源都在科技赋能下迸发更强生命力。

培育的油菜新品种“汉油33”、“汉油36”、“汉油101R”经营权成功转让;“邡油777”于2025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骨干型推广品种;近30个品种参加各级区试和展示示范……

“我们还选育出46个观赏型彩色花油菜新品种(系),目前已登记22个,11个获农业农村部登记证书,7个已通过登记公示,不仅花好看,产量和品质也不错。”薛艳说,未来他们将努力推广“科研单位+”的新模式,建成油菜育、繁、推、加、销、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努力让最美油菜花海在天汉大地开得更艳丽、更繁盛。

项目凝聚“突击团”——巧解秸秆利用难题

秸秆粉碎还田提升土地肥力;饲料化利用为养殖业提供绿色饲料;原料化转化助力多个产业发展……在略阳县,由一群年轻的农机、农技、畜牧干部组成的“突击团”,以项目为纽带,通过破解秸秆处理难题,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4%以上。

面对略阳县山区地形复杂、地块零散的现状,“突击团”的农机干部率先打响技术突围战。他们带着小型化多功能秸秆处理机械穿梭在山间田埂,手把手教农户操作粉碎还田机、小型打捆机。针对山地特性改良的机械,让秸秆收集效率提升近三成。

“要均匀施入适量的氮肥,也可配合绿肥等碳氮比较小的原料调节碳氮比,加快分解速度,做好堆顶覆盖,减少挥发损失。”位于该县五龙洞镇下坝村的田间试验站里,农技员裴丽珍和同事反复测算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的碳氮比,制定出“秸秆+尿素+农家肥”的精准配比方案。村民郭少伟至今记得,年轻干部蹲在粪堆旁教大家测湿度、算翻堆周期的样子,“以前堆肥要等大半年,现在按他们教的法子,俩月就能用。”

畜牧干部则联合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将农作物秸秆从简单的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为了让原本粗硬的秸秆变成牛羊爱吃的“营养餐”,他们专门建立饲料营养数据库,根据不同畜禽需求定制配方,秸秆饲料使用率同比增长12%。如今,由他们研发的青贮、黄贮饲料技术,配合揉丝、膨化工艺,带动当地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发展,有效推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

“合作社统一组织收集,企业负责精深加工,产出的有机肥、饲料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我们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让秸秆从田间到工厂形成闭环。”县农机中心主任金敏介绍,如今5个秸秆加工示范基地相继落地,带动580余户农户参与。

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用短视频演示焚烧危害,拿对比数据展示综合利用收益……为了改变村民多年的耕作习惯,“突击团”还培育了120余名“土专家”“示范户”,让他们现身说法,将秸秆综合利用的理念像蒲公英种子般散播开来。

“以前秸秆一把火烧了省事,现在这些‘娃娃专家’让秸秆变废为宝,一亩地能多挣百十来块。”硖口驿镇农户曾富贵算起增收账,脸上笑开了花。

乡村振兴“服务团”——多维发力共建和美乡村

近年来,汉中市农业系统紧扣市委部署要求,将“火种计划”作为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将青年农业农村干部精准嵌入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文旅融合等关键领域,一批批青年农业农村干部躬耕沃野,他们将人工智能、直播电商、生态农业等新技术、新视野融入乡村大地,催生出“数字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为传统农业注入创新活力,也成为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全能“服务团”。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城市社区到乡村沃野,市农业农村局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火种小组”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课题,制定《汉中市“千万工程”四年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振兴、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

“我们梳理编印28个行业配套政策,以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增收致富、强基固本治理、示范建设引领‘五大行动’为抓手,立足汉中实际,出台《千万工程工作导引》《村容村貌提升导引》等指导性文件,对全市2054个涉农村(社区)进行分类指导、全域整治、全面提升。”“火种小组”成员卢单表示,将持续通过“火种小组”将所学知识在实战历练中转化,为推动广大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深刻蝶变贡献青春力量。

“从前在书本里学理论,如今我们用脚步丈量产业。”镇巴县青年农业农村干部们立足兴隆镇特色资源,与游客、茶企面对面,特邀“国茶大师”康联龙等专家实地指导,聚力打造“茶旅融合”区域标杆,让30余条“金点子”落地。在他们的推动下,世界名茶品种基因库、茶文化体验中心相继落成,茉莉仙毫、栀子红茶等特色产品成功推出,从“一叶”到“一业”,一条完整产业链实现了贯通。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治理创新,无一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视野的青年人。近年来,在我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火热实践中,一批批青年农业农村干部投身一线,苦干实干,建功立业,用实干实绩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