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红色领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青山如黛,绿水长流。在宁强县优美的生态画卷里,烟叶、茶叶与天麻的产业盛景与自然风光交融,谱写出独特的华彩乐章。

近年来,宁强县聚焦烟叶、茶叶、天麻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红色领链”工程,以组织建链、人才强链、服务暖链,做到组织覆盖有形、工作覆盖有力、服务覆盖有效,为农业产业聚势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红链筑基”,画好产业链党建发展最大同心圆

该县以产业链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从健全链上组织架构、共促链上合作提升、培育链上红色力量等方面,不断完善党建产业链发展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和引领水平,整合各方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构建一业一党委、一链一支部党建工作矩阵,建立烟叶、茶叶、天麻3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党委,15个链上企业党支部,32家产业相关属地、园区、部门和机构党组织,6个突破组织隶属关系产业链攻坚党支部组织体系,串联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24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各产业链党委牵头构建企业党组织“朋友圈”,通过主题党日、党建联盟联席会议、行业共商会、发展沙龙等活动,组织70余名企业家、行业领军人物交流分享行业党建、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等方面信息,抱团取暖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推行党员和人才“双向培养”机制,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管理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为助推产业链发展的“顶梁柱”,实现链上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中层及以上管理层人员担任比例达90%以上,党员主要负责人兼任比例达70%以上。

“红链聚力”,厚培产业链党建人才最强动力源

靶向发力引才、素质提能育才、示范引领用才是该县“红色领链”工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该县统筹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产业紧缺人才目录,通过“天汉英才”计划,引进产业人才120人,联系有想法、有能力的宁强籍人才,邀请担任“产业顾问”,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为宁强农业产业现代化注入活力;充分利用苏陕协作平台,通过对接交流、拉练观摩等多种形式,交任务、压担子、看成果,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支持链上企业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短期“订单班”“学徒班”合作,在重点领域培养储备青年“优徒”,输送季节性采摘工350余人,技工200余人;注重技术小能手、致富“土专家”在产业一线发挥作用,辐射周边农户种植,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群众增收5000余万元,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发展规模壮大,形成“人才+企业+农户+产业链+市场”发展模式。

“以前我们种烟叶、茶叶、天麻,都是各干各的,心里没个底。现在好了,有党组织带着我们,给我们找专家、种植大户技术指导,还帮着联系销路,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二郎坝镇水田坪村村民高兴地说。

“红链赋能”,实现产业链党建服务最美零距离

该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送政策、促创新、解难题等重点任务,督促审批服务、税务服务、农业服务等资源下沉,开展链上企业项目建设需求和合作意向调研,从组织层面推动链上资源、供需、项目对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98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7%。

强化扶持保障,开展惠农政策宣讲18次,新建烤烟房、储存房等基础设施55个,产业道路22公里,落实各项扶持资金1600余万元,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茶企贷”“续捷e贷3.0”等特色金融产品,同时提供贴息贷款52万元,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深化服务质效,依托联盟成员单位“火种小组”93名成员,组建产业链攻坚党支部,组织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对农户和企业在种植、加工、销售等重难点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200余次,深入开展领办代办、上门服务等活动,形成“企业点单、干部接单、联盟汇总、部门服务”的闭环服务机制,切实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对此,宁强县羌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闫超感慨地说:“感谢政府为产业链发展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从政策解读到技术指导,从市场拓展到资源整合,不仅助力企业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搭建交流平台,鼓励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参加联盟活动,联享阵地资源、联心共同发展。将活动开展在链上,推动产业链、人才链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把党员示范户和农户嵌入产业链。动员联盟成员单位主动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在联村帮扶、项目合作、农旅融合、消费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宁强县委组织部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