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五个着力”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收,构建多元就业增收体系,确保了就业帮扶提效、就业增收提质。
抓机制建设,着力夯实责任,持续提升帮扶质效。充分发挥稳就业工作专班作用,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纳入县对镇街考核体系,夯实各相关部门、镇街工作责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建立科级领导包抓镇街就业工作机制,组建14个督帮工作组,持续深入镇村社区,开展稳就业促增收重点工作实地督帮。坚持在一线掌握就业帮扶工作具体进展,并突出重点强化力量传导,将实地督帮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实地督帮的工作质效;坚持在一线举一反三,确保就业帮扶各项重点工作快安排、快落实、快见效,有效提升就业工作质效。
抓载体建设,着力夯实基础,持续稳定务工规模。建立“村、镇、县、省外”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镇、村建成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工作站(联络站),通过宣传办理就业创业政策、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开展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台账,贴近群众开展就业服务,与“勉县智慧就业超市”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在江苏海门创建了“沔州家园”服务在海门及周边的勉县籍务工群众,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024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3.89万人,实现了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88万人以上,且规模不低于上年度。
抓岗位增给,着力扩容增量,持续提升就近就业。大力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通过支持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载体发展,以及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人口提供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并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共有社区工厂(帮扶基地)18家,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175人就近就业,始终保持规模相对稳定,并实现100户以上搬迁安置点至少建1个社区工厂(帮扶基地)工作目标;协同多部门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两千余人上岗就业;脱贫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415人,落实一次创业补贴207.1万元。
抓重点人群,着力兜底保障,持续帮扶困难群体。全力做实对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返乡回流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高校毕业生综合服务中心”,采取与“智慧就业超市”相结合的方式,将服务中心打造成多功能“大学生驿站”,实现人才交流、就业指导、城市融入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建立“一人一档”的县镇村三级帮扶台账,分类推进,精准帮扶,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落实岗位推送、跟踪帮扶等举措,帮助其尽快就业。在此基础上,以公益性岗位对“三无”脱贫劳动力进行兜底,确保实现就业增收。累计实现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414人,“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158人;2146名疑似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就业信息全部完成核准,并动态跟进帮扶852人,帮助818人实现再就业。
抓技能提升,着力强化培训,充电赋能促进就业。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地企业招工引才、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康养类、电工、焊工、电子商务师、美容师、中式烹调师等专业培训。以精准培训对象、精准培训方式、精准培训内容的“三个精准”实现适培人群技能培训全覆盖,并实行“培训+就业”一体推进模式,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将培训班作为招聘活动的重要地点,培训班结束前邀请企业现场开展“双选会”,以培训后就业率来检验培训成效。累计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其中脱贫人口3500余人次,就业率达到50%以上。同时,依托全县钢铁产业区位优势,打造了“勉县焊工”劳务品牌,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