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兴元新区、航空智慧新城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中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2月27日    

  汉中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大力实施工业翻番战略,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园区水平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到2014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翻番工程”,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到2014年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3.8亿元,突破千亿关口,在2011年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个翻番,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面对工业持续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综合施策,坚持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企业和产业项目;坚持平茬齐过、盘点过堂、一企一策、精准发力;坚持多点支撑、多元带动,引导工业企业精益管理、挖潜节支,帮助企业扩销稳产、保住市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趋缓、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到2015年底,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1175.1亿元、增加值355.2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41.7%、14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3.1亿元,年均增长21.2%,较“十一五”末增长161.5%;实现工业增加值341.4亿元,年均增长23.4%,较“十一五”末增长186.6%。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稳步提高,由2010年的28.7% 提升到33.4%,提升4.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在钢铁、有色冶金市场持续遭遇寒冬的情况下,多点支撑,多元带动。以陕飞为龙头,以航空智慧城建设为抓手,加强装备制造业横向联合,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到2015年底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9.1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61.6%,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9%;食品医药业实现产值295.3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53.2%,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现代材料实现产值365.1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26.6%,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7%;能源化工实现产值147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0.5%,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和多点支撑效应初步显现。

  ——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出台了工业企业小巨人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至“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户,涌现出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的30%,实现工业产值88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3.7%。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5户,其中过百亿1户、50-100亿3户、30-50亿2户、10-30亿9户。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优化。汉中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汉台区铺镇工业园先后晋升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创建省级工业园区9个,全市县域工业园区累计达到21个,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753亿元、增加值143.2亿元,分别占到全市工业的61.7%、40.3%。汉台、南郑、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以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制造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城固、洋县、西乡初步形成以航空装备、新材料、食品医药为主的产业体系;勉县、宁强、略阳初步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为主的产业体系;镇巴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能源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留坝、佛坪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的产业体系。

  ——工业投资规模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61.9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58 %。大运飞机配套、金汉汽车生产线、大唐略电、汉机精密制造、伟志服装、盛发钢管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工业发展潜力和后劲增强。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五年共创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4个,创建国家级试验室1个。大力推广汉烟精益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推行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截至2015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28吨标准煤,与2010年2.33吨标准煤水平相比下降45.1%;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1%,与“十一五”末相比上升7.6个百分点。淘汰落后产能取得较大进展,关闭企业26户,淘汰小造纸8万吨、小水泥251万吨、小火电1.2万千瓦时、小焦炭10万吨、小电石2万吨、铁合金4万吨、印染300万米,为工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大力营造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积极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破解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等难题,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户,中小企业营业收入2015年达到1648亿元,同步实现翻番,非公经济占比保持在51.5%以上。

  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量偏小。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5.8%,位列全省第7位。二是产业层次较低。在产业贡献中,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50%以上,装备制造及工业设计、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增长点单一,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三是产业集中度较弱。目前,产业本地配套率平均不足20%,多数配套属于二、三级,产业链较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价格均较低,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生态链尚未形成。四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多数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缺乏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等融资扶持。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获得资金支持难度较大。五是创新能力不强。2015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68%。省级认定技术中心15个、工程中心2个。前端性研究机构数量较少,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六是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能力较弱,中省与地方、军民融合发展的层次较浅,资源统筹发展水平不高。七是管理手段落后。现代企业家队伍薄弱,管理理念滞后。新兴产业、新兴技术专业人才匮乏。

  二、“十三五”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实施将极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和秦巴特困地区移民搬迁等诸多政策利好机遇将对汉中工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二是随着西成客专、宝汉高速、阳安铁路扩能改造、汉巴渝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相继实施,汉中立体交通路网将更加高效、便捷,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潜力有望充分释放。三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实施,将为汉中航空装备、机床工具、食品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造难得机遇。四是国家加大节能与新能源、再生资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工业园区建设,我市绿色食药、节能与新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一是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业态革命,挑战传统技术体系,改变着传统的增长模式。以投资拉动、资源消耗、产能扩展等为主体的传统工业增长模式遭受着巨大挑战。二是欧美国家相继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工业4.0”等一系列提振实体经济举措,由此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夹击效应”,中高端产业出现了“逆转移”,中低端产业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流效应也将越来越明显。汉中毗邻的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也在竞相争夺产业资源,汉中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面临艰巨挑战。三是土地、能源、生态环境刚性约束进一步趋紧,倒逼压力加剧,汉中承接产业资源的增量空间进一步紧缩,项目投资建设约束条件增多。四是我市发展工业的人文环境、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还不充分,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水平比较陈旧。

  三、“十三五”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按照党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大战略”和“六大产业”,牢牢把握“追赶跨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主基调,坚持创新发展,大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培育新动能,嫁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促进产业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打造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形成多层次循环发展工业体系;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施千亿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后发优势;坚持集群发展,大力提升工业园区集约度;坚持共享发展,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汉中工业经济总量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为汉中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战略定位

  ——打造绿色循环工业基地。大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绿色潜能向绿色产业优势转化,着力打造108国道、西汉高速、阳安铁路等交通沿线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绿色循环工业基地。

  ——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以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及零部件、汽车制造、机床工具等若干规模和水平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和知名品牌,依托汉台、南郑、城固、汉中经开区,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绿色有机食药基地。以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产业链监管为推进路径,依托生猪、茶、油、魔芋、食用菌及核桃、板栗、柑橘、蚕桑等农林特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深度开发天麻、杜仲、丹参、黄姜、绞股蓝、山茱萸等中药材资源,积极发展地道中药材产业,依托洋县、西乡、镇巴,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绿色有机食药基地。

  ——打造新材料基地。以绿色化、生态化、特色化发展为方向,以循环梯级利用为核心,促进物质闭环流动、能量多级利用和产业链一体化,加大矿产、石材、板材等资源深度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冶金新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配套建设超硬材料装备、辅料辅材加工产业,依托宁强、略阳、勉县、洋县、西乡,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造新能源化工基地。依托镇巴县煤油气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油气炼化一体化产业。创建“飞地”经济模式,在西乡县境内创建油气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外大型石化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进行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加工利用。

  (三)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持续突破。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产业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开放开发,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下功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结合城镇化发展,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逐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内涵集约。大力推广清洁技术、绿色工艺,全面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促进产品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和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大小循环,做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

  ——开放发展,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共享发展,提质增效。加快企业智能化建设,强化我市各类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在原材料、产品、设计、生产技术诸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提高企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扩大深加工,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优先支持成长性较好、关联度较高的企业、产业及工业园区,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四)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260亿元,增加值7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13%以上,总产值突破2000亿关口、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左右,在2014年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实现第三个翻番。

  四、工业布局

  (一)一带贯通:108国道、西成高铁、阳安复线等交通轴线贯穿汉中市主要开发区、工业园区,并向汉中周边地区辐射延伸,提升汉江循环经济带的规模及层次,成为赶超升级的新引擎。重点建设发展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汉台区铺镇工业园)、南郑县梁山工业园、略阳县工业园、勉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宁强县循环经济工业园、西乡县循环经济工业园、洋县新材料及有机产业园、镇巴县绿色工业园、城固五郎工业园等。

  (二)五大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经济开发区、汉台区、南郑县进一步加大产业分工协作,重点培育发展节能及新能、高端机床工具、电子信息、环保设备、航空配套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会展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先进制造业组团,形成汉中工业赶超升级的引擎。

  ——航空高技术产业集群。依托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装备、新材料、导航信息及空港产业,打造航空高技术产业组团,形成工业赶超升级新的增长点。

  ——绿色有机食药产业集群。依托洋县、西乡、镇巴区域内优质农林特、地道中药材,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积极建设特色山珍、地道中药材、山地杂粮、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的绿色有机食药基地。

  ——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大洋县、西乡、宁强、略阳、勉县、城固等县境内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循环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镁、钛、钢、锌、铜、镍、钙、钾等金属矿产及建材、石材、硅石等无机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着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镇巴、宁强、西乡周边交通、电力、通信保障配套,加大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推进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石油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业规模化、清洁化、专业化发展,统筹建设陕南绿色石化基地。

  (三)园区支撑:提升现有园区的规模、档次,建设一批承载能力较强、专业化、集约化突出的工业园区,以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园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大力促进项目集中布局、服务配套、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产业发展大平台。

  五、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第三个工业翻番战略。强化工业强市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总量不足,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把做大总量当做当前和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汉中追赶跨越的主要任务,以工业翻番为主线,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确保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要科学分析经济运行规律,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实施第三个工业翻番的意见》,采取超常规措施,对工业经济增长有贡献的企业和项目坚持每年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稳固工业经济增长基础。

  (二)加速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一是装备制造产业:以航空整机及零部件、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智能制造等五大模块,推动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50亿元,年均增长18%;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9%。

  (1)飞机整机及零部件。以陕飞、燎原公司为龙头,以中型运输机、特种飞机、大飞机零部件和起落架研制为核心,重点发展军民两用运输机、特种飞机、新型中型运输机、无人机、涡桨支线客机及飞机起落架、航空标准件、航空机电设备等相关配套产品。积极推动美国通用公司的小飞机生产项目落户航空智慧城。

  (2)机床工具。以汉川集团、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卧式、龙门式等加工中心系列;复杂刀具重点研制异型、数控刀具等新产品,向“大、精、尖”方向发展。利用我市机床及精密仪器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做精做强,引领行业发展。

  (3)汽车及零部件。依托金汉汽车、华燕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轿车、豪华大客车、SUV、微型车、房车模块化生产组装及房车营地开发等六大系列整车产品及配套动力、制动、承载、传动、转向、汽车电子等系统产品,着力提升汽车整车地位和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的电池和充电桩,尽早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机械设备。依托特变电工、亚特高压电器、嘉陵工贸、秦峰液压、燕航精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输配电设备、石材加工机械设备、能源化工装备、建筑机械装备,着力提高机械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培育优势品牌。

  (5)智能制造。依托中航电测、华燕纺织、恒大精密仪表、米克隆、千山电子仪器等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仪表仪器、智能输配电设备、智能交通设备、智能机器人、感知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

  专栏1:装备制造重点支撑项目

  金汉汽车公司建设年产6000辆燃气及纯电动辆客车生产线项目,总投资60亿元。

  华燕科技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78亿元。

  陕西华燕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喷气涡流纺纱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亿元。

  陕西吉锐电缆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

  汉中亚特高压电器配套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亿元。

  万目仪电搬迁、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8亿元。

  潍坊大洋自动泊车公司智能立体车库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6亿元。

  汉中永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及智能化改造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汉江工具刀具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6亿元。

  西玛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四轴联动大椎度全数控环保型线切割机床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6亿元。

  中航电测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新型传感器开发、传统产品改造升级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

  陕西华达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压缩机整机及主要功能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3.9亿元。

  汉中市莱科电梯配套有限公司电梯配套生产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

  陕西安中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特种环保车辆生产线建设和及汽车尾板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汉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8.7亿元。

  二是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增加适销产品,提高品质和结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清洁工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绿色家居家饰材料。到2020年,实现产值780亿元,年均增长14%;增加值210亿元,年均增长13%。

  (1)钢铁工业。依托陕钢、略钢等龙头企业,抓好特种钢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特厚板材、冷轧薄板生产线,加快冷轧深冲车辆板、汽车大梁钢、高强度汽车用钢、高强度航天特种车用钢等产品的开发生产,满足大型机械装备用钢需求。积极发展下游钢构、零部件精加工等产业。

  (2)有色金属及非金属冶炼。依托汉中锌业、盛华冶炼、荣信硅业等企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发展锌、镍、钛、硅、钙、金、银冶炼,提高地方工业的配套能力,使之成为我市工业新的支柱产业。

  (3)新型建材。依托中材公司、尧柏水泥等龙头企业,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玻璃熔窑余热利用、全氧燃烧、配合料高温预分解、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以及建筑陶瓷干法制粉、塑性挤压成型、一次烧成等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需要。

  (4)绿色家居家饰材料。依托陕西磊鑫实业、凯迪矿产品开发公司、省建总公司构件厂、陕西金平矿业等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开发西乡、镇巴、留坝、城固、南郑等县石材、板材资源,重点发展绿色石材、防火保温材料、轻质节能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新材料。超前谋划新型建材,抓好纳米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发展绿色家居家饰材料及资源综合利用步伐。

  (5)矿产开发。充分发挥我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方解石、石英石、铁、镍、钛、锌、铜、金等矿藏,为发展下游产业链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专栏2: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洋县钒钛磁铁矿公司新建现代材料产业园区金属冶炼项目,总投资 68.8亿元。

  城固县五郎工业园区新年产30万吨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2亿元。

  南郑县梁山工业园区新建汉中宝玉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1亿元。

  汉中佳润泽矿业开发有限公司20万吨光伏玻璃用低铁石英砂生产线, 5万吨普通玻璃用石英砂生产线项目,总投资8.5亿元。

  香港德金资源集团公司钛磁铁矿深度开发项目,总投资4.5亿元。

  陕西略阳龙核矿业有限公司钼钒矿勘探开发利用项目 ,总投资5亿元。

  汉中钢铁有限公司30万吨冶金钢渣超细粉综合利用生产装备建设项目,总投资4.6亿元。

  陕西盛华冶化有限公司30000吨金属钙项目,总投资3亿元。

  略阳钢铁公司年产100万吨优特钢改造项目,总投资11亿元。

  陕西磊鑫实业有限公司花岗岩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总投资20亿元。

  陕西天宝矿业有限公司、香港伟晨镁业贸易公司蛇纹岩综合开发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7亿元。

  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理工学院建设超亚细金属锌粉、热镀锌合金及锌基耐磨合金零部件生产项目,总投资6.23亿元。

  南郑县纳米氧化锌开发项目,建年产1万吨纳米氧化锌项目,总投资3亿元。

  汉中秦元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烧结板状刚玉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亿元。

  陕西理工学院新型钛-镍基形状记忆合金丝、薄膜及薄带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1.6亿元。

  三是绿色食药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魔芋等功能食品、大鲵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发展现代中医药、生物医药及化学原料药、医药保健品、医药中间体及药用辅料、医疗器械等产业,着力打造国内优质的天麻、元胡、附子等中药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天然药库”的优势。鼓励以企业为中心成立研发机构,共研共用。到2020年,食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年均增长18%。

  (1)有机食品。依托建兴农业、春光油脂、东裕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以“绿色粮油”和“茶、猪、果、菜”等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集中力量建设茶叶、蔬菜、柑桔等优势产业种植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和营销推介力度,增强汉中农产品知名度。

  (2)植物提取。依托汉中丰富的生物、农林特产、中医药资源,加大植物提取技术、工艺的创新,积极发展植物药制剂、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植物提取物高端产品,培育高端品牌,以品牌发展带动植物提取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3)大鲵深加工。依托汉水大鲵、汉中星源大鲵养殖、汉中龙鲵生物工程等龙头企业,统筹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深度开发大鲵在生物医药、保健、美容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大鲵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推进大鲵产业与新型工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4)现代中医药。依托汉王药业、城固振华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中药生产工艺创新,促进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加强中药工艺标准化研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地道药材有效组分和成份的确定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生产规范和标准,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重点打造杜仲、天麻、银杏、山茱萸、猪苓、西洋参、厚朴、柴胡、元胡、附子、大黄、苦参及药渣利用产业链。

  (5)生物医药及化学原料药。依托天然谷生物科技、汉江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生物诊断试剂。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

  专栏3:食品医药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陕西汉中锦泰集团公司魔芋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总投资6.6亿元。

  汉中珑津木本油业有限公司,建设珑津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6亿元。

  汉中瑞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镇巴县绿色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

  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陕南特种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及产业化综合深加工项目,总投资5.96亿元。

  汉中卷烟厂卷烟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7亿元。

  汉中邦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农林特产系列产品精加工项目,总投资4.3亿元。

  汉中云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葛根粉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亿元。

  青啤汉中公司20万千升生产线扩能改造项目,总投资 3亿元。

  汉水大鲵公司城固县大鲵繁育及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3.6亿元。

  宁强县羌州粮油有限公司宁强县粮油生产及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5亿元。

  盛泰嘉业(陕西)盛泰资源有限公司油茶种植加工项目,总投资2亿元。

  汉中新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汉中新天地公司年产500吨紫薯花青苷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1亿元。

  汉中天然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杜仲、枳实等提取、银杏原料种植及下游产品加工、保健品生产及扩能技改项目,总投资13.45亿元。

  略阳县杜仲产业园及杜仲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总投资13亿元。

  汉江药业集团股份公司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

  陕西超群医药集团中药材精细加工及仓储项目,总投资6亿元。

  汉王药业有限公司中药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

  陕西理工学院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维生素D生理食品、药品、保健品研发项目,总投资4亿元。

  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宫瘤清片、宫瘤宁胶囊、三黄片等产品生产与基药香菊片研发及扩产项目,总投资2.5亿元。

  汉王药业有限公司提取前处理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

  汉江药业集团股份公司整体搬迁及原料药、生物制品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

  镇巴县春茂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亿粒中药茶色素胶囊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2亿元。

  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茶、绿茶、黑茶及茶业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

  镇巴县宏力农业科技公司银杏规范化种植及加工项目,总投资1.6亿元。

  西乡县陕南绿茶有限公司新建水加工厂1座,水质质检中心1个,输水管道项目,总投资1.8亿元 。

  佛坪县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

  陕西汇力实业有限公司汇力农产品加工孵化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

  陕西新兴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纳米碳酸钙生产项目,总投资4.6亿元。

  四是能源化工产业:积极推动镇巴煤油气资源开发及利用,筹划油气工业园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客商,投资大项目,推进煤电一体化、油气炼化一体化及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到2020年,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40亿元,年均增长15%;增加值170亿元,年均增长15%。

  (1)油气炼化一体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建设镇巴油气田项目,承接国内外大型油气炼化项目,重点发展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西乡天然气园区建设,争取陕西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项目早日落地,与镇巴油气田开发协同实施。

  (2)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推进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石油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清洁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宁强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早日投产。

  (3)煤电一体化。依托镇巴煤矿、镇巴响洞村煤矿等龙头企业,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资本联接为纽带,整合重组煤资源开采、加工、利用产业资源,在稳步增加煤炭资源产能基础上,积极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

  专栏4:能源化工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镇巴县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总投资176.8亿元。

  西乡县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风能开发发电项目,总投资18亿元。

  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西乡县东部电源项目,总投资50亿元。

  城固县年产15万吨可染丙纶项目,总投资3亿元。

  陕西理想化工退城入园搬迁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

  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总投资10亿元。

  陕西心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汉中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

  江西迪迪科电子有限公司锂电池包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6亿元。

  镇巴县煤矿洗选煤厂项目,建设年产120万吨生产线,总投资1.2亿元。

  陕西恒阳伟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乡县LNG天然气液化项目,总投资50亿元。

  宁强旭日新能源有限公司大型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

  陕西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西乡工业园区开发天然气及天然气管道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

  佛坪县长角坝镇药子梁新装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大唐略阳发电公司6号机组节能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2亿元。

  五是高新科技产业: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技术、信息网络及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分布式能源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450亿元,年均增长25%;增加值205亿元,年均增长25%。

  (1)新型电子元器件。依托中航电测、米克隆公司、汉中智能仪表等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光电子集成器件、液态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模组等。

  (2)通信技术。依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智能通信设备、数字集成、宽带无线接入产品;加强下一代网络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高端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3)信息网络。依托宽带陕西工程建设,加快网络统筹规划和建设改造,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培育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产业,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4)信息服务。依托国家信息政策,培育发展信息技术咨询、IT治理、数字内容、数字媒体、移动支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应用软件开发等产业。

  (5)节能环保。依托东泰能源、北京碧水源公司、陕西环保产业集团、东泰能源科技、陕西工业自动化实验室、陕西理工等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利用、LED和光伏、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化工产品及关联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

  专栏5: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城固荣信硅业公司单晶硅、多晶硅开发项目,总投资52亿元。

  陕西理工学院汉中市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

  汉中移动宽带80万个宽带信息点30000条政企专项项目,总投资6亿元。

  中电投西北公司嘉陵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总投资22亿元。

  中国电力集团风电开发项目 ,总投资17亿元。

  中航工业陕飞新型中型运输机研制项目,总投资25亿元。

  五郎工业园区年产200MV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 总投资9.5亿元。

  国家电网西北分公司、汉中市邹家湾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8.6亿元。

  汉中大明宫实业有限公司,物流公路港及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3亿元。

  陕西西力水电开发公司金水河梯级电站建设项目,总投资3.8亿元。

  陕西瑛基量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快速热解液化生产生物质燃料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

  中航工业陕飞、北京华大联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鹰捷腾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特种飞行器研制项目,总投资10亿元。

  中航工业陕飞、中航飞机部件研制生产项目,总投资16亿元。

  中航电测下属101厂航空电线电缆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

  中航拓普瑞思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和深圳百安邦圣美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航空特色旅游公园开发项目,总投资11亿元。

  (三)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做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51项,总投资1348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规划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139.5亿元;绿色食药业规划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162.4亿元;新材料产业规划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315.4亿元;能源化工产业规划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51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划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217.4亿元。重点抓好陕飞大运飞机配套、汉台金汉客车、洋县现代新材料园、镇巴石油天然气项目、城固荣信硅业多晶硅、陕钢技改及新品开发项目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形成工业翻番的重要支撑。

  (四)切实抓好规模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继续落实规模企业培育奖励政策,每年培育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30户,五年新增150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585户以上。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行业并购和重组,形成优势、做强做大,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到2020年,培育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150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企业5户、50亿元以上企业4户、30亿元以上企业5户、10亿元以上企业18户。

  (五)加快促进园区集聚发展。下功夫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集约发展能力、对外开放拓展能力,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加快产业承接转移,促进企业入园,重点承接先进机床工具、机电设备、汽车整车、航空大型零部件专业化研发与制造、中药新药、道地药材、钒钛高档产品及钨、钼、铜加工技术、特色果蔬、大型石化项目、应用电子产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在各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内集中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探索建立工业土地使用税与集约用地相挂钩税收调节机制,推进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本着“充实、完善、提升”的原则,每个园区每年要充实一批企业和一批项目,要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强化对企业的培训、辅导,帮助企业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园区管委会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要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和竞争能力。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3%以上。

  (六)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产业技术进步项目,推进技术的融合和跨越。力争到2020年底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5户,新增高技术企业5-10户。加大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整合汉中现有企业品牌,力争到2020年底100个产品获陕西省名牌称号,2-3户企业获省质量奖,提高名牌经济的占比。

  (七)坚持绿色循环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型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钢铁、有色金属、硅石、石膏、石材、养殖废弃物利用、能源化工及新能源12条循环产业链,努力形成“新兴传统融合、产品技术叠加、内外兼容”的循环发展工业体系。

  (八)大力发展中小企及非公经济。深化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市级服务平台为载体,整体推进县区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服务平台窗口作用,形成省市县联通的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双创”专项活动,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社会氛围,下功夫催生一批小微型企业,每年新增小微型企业3000户,新增就业10000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厂房,创建一批小企业孵化器,为愿创业、愿干事的人提供创业平台。

  (九)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智慧汉中”系统工程为抓手,以全省深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为契机,培植“标杆”企业,强化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贯标”工作进程;做好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支持“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的供需对接,实施一批“两化融合”新兴业态培育项目。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向区县、产业集群、园区等基层单位延伸,从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领域延伸。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强化工业经济领导。坚持市县领导包抓企业的有效做法,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市上建立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协调对接国家部委、省级厅局、大型国有企业,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重点是解决重大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业考核体系建设,逐年加大工业考核内容和考核权重,激励和调动县区抓工业的积极性。市直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简化行政审批、主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开设绿色服务通道,形成抓工业的整体合力。各县区要切实担负起工业发展的主体责任,把工业经济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定期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5年,市财政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4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以后年度根据市级财力情况予以增加。积极争取省上加大对工业企业的补贴资金,同时落实市级配套资金。力争到2020年,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同步翻番。实施“450”工程,在四个方面各50户企业(项目),即对50个新建及重大技改项目、50个竣工投产项目、50户重点骨干企业、50户工业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及奖励等方面的重点扶持,使之快速成长为我市工业发展的“引擎”。各县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工业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三)加大工业用地保障。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适度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工业赶超升级发展土地保障机制研究,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支持,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开展对空余或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土地资源挖潜节地行动,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拓展项目建设空间。加大对采用拆建、翻建、厂房加层等措施利用原工业用地的“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

  (四)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大力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多家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做好中小微企业还贷应急周转金、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引入信托、金融租赁,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建立创业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机构、农村保险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互助组织,为工业赶超升级提供便利的融资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在我市建立,为节能减排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引进人才在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生活费补贴、创业场地和启动经费等方面政策支持;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新型导师带徒”制度,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定期评选表彰各行业技能领军人物;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计划,搭建企业家学习交流合作平台。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提高对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六)加大项目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由市政府组织市发改委、工信委、教育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卫计局、环保局、文旅局共同研究制定《汉中市重点项目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办法》,明确不允许新增的投资项目,规范区域限制、规模限制和产业环节工艺及产品限制等方面企业行为。优化产业布局,减少项目盲目投资,避免低效、同质化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七)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依托我市的自然禀赋和企业现状,要精心策划一批针对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项目,在更大范围延伸产业链条;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选准目标、主动出击、善借外力、积极叩门。及时掌握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及有实力的企业的投资动向,邀请他们来我市考察,激发投资置业欲望。要着力破解瓶颈制约,采取措施、把握主动,解决好土地供应、资金缺乏、交通不畅等问题,不断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同时,要做好项目筛选工作,确保优秀项目尽快落地。

  (八)深化工业重点领域改革。抓住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深化国企分类改革,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去除一批僵尸企业,增强国有经济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同时注意解决企业遗留问题,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试点、民企与国企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等工作。逐步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评审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引导支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