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六稳六保 > 稳岗就业

宁强:“三促三转”绘就易地搬迁幸福画卷

“以往吃饭都是自己做,社区食堂开了之后,我就经常下楼到食堂吃,既方便又实惠,吃完就跟老张在小区里散步……”家住筒车河社区的袁天学老人笑呵呵地说道。早上7点多,筒车河社区的惠民食堂里几乎坐满了用餐的老人,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宁强县共有4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安置7451户27477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2762户10885人,同步搬迁4689户16592人)。近年来,为做实做细搬迁安置社区“后半篇文章”,宁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生活融入、就业发展难题,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从“搬得出”迈向“稳得住、融入快、能致富”的美好转变。

党建引领促治理从“迁居”转为“安居”

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不断完善网格管理、建强党员队伍、发动党群共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建立“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楼栋)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划分社区一级网格40个、二级网格445个,网格均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后续扶持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

持续开展“分类培优、强素提能”专项行动,组织50名社区两委干部全覆盖培训。从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搬迁群众等群体中培育储备后备力量20余名,落实帮带机制、一线磨砺成长。选派4名第一书记、8名工作队队员,4名包联社区干部充实社区治理力量。深入推进“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建红袖章、红马甲、红帽子干部队伍128人,4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服务38次,创新“广场说事”“庭院问政”等居民议事机制,让社区民情事务由居民自己说了算。2024年以来,充分动员党员群众参与调解矛盾纠纷53起,办理民情实事68件,社区治理成效显著。

优化服务促融入从“忧心”转为“舒心”

该县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抓实做细基础服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邻里融合,营造和谐舒心生活环境。大力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群活动、公共服务、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帮代办机制,提供上门服务300余次,便民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扎实开展“为民办好十件实事”活动,坚持“民呼我应、民呼我为”,探索“嵌入式”服务,开设惠民食堂、“禾心托管”“四点半课堂”,服务“一老一小”600余人次,增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处、电动车充电桩300个、健身器材50套,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建强用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微服务·培育社区新风尚”项目,开展“家风故事我来讲”“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33次,举办“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家风家训、移风易俗表彰活动15次,评选先进52人,示范带动、强化教育,以文化人、促进融入,切实提高群众认同感、幸福感。

“社区弄的这个菜园子好呀,我就认领了一块,平时孙女上学了我就有自己的时间,放学后把她送到社区的托管里面,作业也不用我操心,我就经营菜园子还能打发时间,种点小菜我们吃着放心。”金牛社区一居民高兴地说。该县大安镇金牛社区以群众实际出发,创新“党支部+搬迁户+菜园子”的模式,打造200户居民认领种植的“安馨菜园”,丰富群众“菜篮子”,进一步激活“邻”聚力。

稳岗就业促发展从“择业”转为“乐业”

该县坚持就业为根本,联动企业、人社等单位,互通人岗供需信息,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会6场,推送就业岗位800余个,举办家政、羌绣、电商等技能培训班23期,惠及群众1500余人。大力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提供场地对接、技术指导、创业补贴申报等帮助,实现30余名群众就近创业。深化劳务输出,加强与上海、江苏南通、常州等用工量较大城市的对接,充分利用崇川——宁强对口帮扶的“姻亲”关系,发挥崇川区驻宁强招工引才工作站作用,持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向搬迁群众主动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点对点”提供转移就业,输送290余名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用好“社区党支部+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家庭作坊”发展模式,持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陕西汇锋电子有限公司、斯贝斯(宁强县)能源有限公司等10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社区,对接产业园区、社区工厂推送就业招聘信息,帮助2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开展关爱守护专项行动,以社区服务为支点,撬动更广泛的社会服务资源,努力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环境,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宁强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