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六稳六保 > 养老服务

从个体善举、社区服务到政策护航,我市多举措让老年人幸福感倍增——

九九重阳话敬老 多元服务护安康。

重阳佳节,天汉大地处处涌动着尊老敬老的暖流。从个体善举的默默坚守,到社会组织的广泛动员,再到政策服务的精准落地,我市正以多元化的实践,描绘着一幅“老有颐养”的幸福画卷。

一把推子,理出山乡温情路

雨后初霁,西乡县城通往城关镇余家山村的山路泥泞难行。理发师任鹏和妻子骑着摩托车,载着理发工具,小心翼翼地在蜿蜒的山道上行驶。到了山脚,他们提着工具,开始徒步登山。

“叔,我们是下乡做公益理发的,今天给您剪剪头发?”他们挨家挨户寻访,每遇到一位老人,任鹏便主动上前打招呼。“好好好,我表嫂正需要理发,她腿脚不方便出门。”村民欣喜回应。

围布一系,推子声起。任鹏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和老人唠着家常。理完发,看着老人满意的笑容,任鹏觉得“心里特别舒坦”。

36岁的任鹏在县城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今年5月,他回老家茶镇木竹坝村时,发现不少住在山上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或舍不得花钱,很久才理一次发。“看到这个情况,我就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做点事。”起初,不少老人对这个主动上门理发的年轻人心存疑虑。任鹏没有气馁,他改变方式,先陪老人聊天,慢慢建立信任。真诚终能动人,从最初的“不理、不理”到后来的欣然接受,任鹏用坚持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

“平时要开店,我们就早上5点多出发,去附近村庄服务两三个小时。每周再抽不忙的时间去远一点的村子。”半年来,任鹏已走遍六七十个村庄,为800多位老人送去了清爽与温暖。

余家山村村民杨培杰感慨道:“我父亲84岁了,腿脚不便,去镇上理发很困难。任师傅做的这件好事,让我们心里暖暖的。”这份质朴的感激,正是任鹏坚持的动力。

爱心汇聚,邻里守望暖意浓

汉台区汉江路社区门口,一场便民服务活动正在热闹举行。志愿者们刚摆好桌椅,老人们便陆续前来。身穿红马甲的理发师们手法娴熟,细心为老人们修剪头发。旁边的磨刀区,“噌噌”的打磨声不绝于耳,钝刀在老师傅手下重新变得锋利。“这个活动办得真贴心,理发师傅手艺特别好,态度也好!”刚理完发的王阿姨连连称赞。

眼科和口腔科的义诊服务也吸引了许多老人。医生们认真检查,并解答大家的疑问。活动现场外,另一份温暖也在同步传递。志愿者们提着大米和食用油,分组前往10位特殊老人家中慰问。

在行动不便的古宝珍老人家中,志愿者与她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其生活近况。“你们常来看我,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今天又送来米和油,我心里特别温暖。”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脸上洋溢着笑容。

“看到老人们开心,我们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爱无疆社会工作协会会长陈娟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心声。这家成立8年的公益组织,始终聚焦“一小一老”群体,通过组织集体生日会、长者兴趣小组等常态化社区公益活动,用点滴服务传递着邻里温情。

汉江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宁光添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政策上门,“免申即享”更贴心

“下个月我就70岁了,一直惦记着办高龄补贴的事,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来办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外地了。”看着手机上办理成功的界面,住在汉台区无线电厂家属院的王秀丽老人放下了心。

往年一过暑假,王秀丽和老伴就会动身前往山东照顾孙子。今年迟迟未走,就是在等待办理高龄补贴。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解了她的后顾之忧。

王秀丽享受的,正是我市推行的高龄补贴“免申即享”服务。这项新举措改变了以往需要老年人或家属来回跑腿的状况。

“以前申领高龄补贴要自己往社区跑,现在不用出门,钱直接打到卡上,太方便了!”住在军分区家属院的76岁老人兰彩明对这项新服务赞不绝口。

便利的背后,是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构建起“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的工作体系。通过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每月上百万条数据的比对交换,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针对部分老年人不知晓政策、行动不便等情况,我市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二次核实”服务网络,已为全市5700多名即将到龄的老人提供服务预警,帮助100多位“应享未享”的老人及时享受到政策福利。

服务的暖意,更体现在细节的持续优化上。如今,补贴发放周期从按季调整为按月,补贴标准、发放时间等信息直接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手机,并开通投诉举报渠道,让补贴发放及时又透明。“我们将继续拓展‘免申即享’的服务范围,让这项便捷暖心的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我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471个,设置各类养老床位35916张,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9个。随着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愈发真切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