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洋县傥水河畔,绿树红花迎风摇曳,一群朱鹮和野生白鹭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水中觅食。
在紧邻河岸的纸坊街道草坝村,村前是中国科学院洋县黑米朱鹮栖息案例试验基地,村后是万亩黄金梨园。村里步步是景,处处含韵。秀美青山、如画田园、别致村舍,将这里装扮成网红打卡点,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
在该县,像草坝村一样的生态旅游点还有很多,戚氏的农耕体验、马畅的荷塘美景、龙亭的稻蛙养殖等都深受游客青睐。
秀美风光的背后,得益于该县多年保护朱鹮取得的成效。1981年,朱鹮在该县被发现。40多年来,历经发现、抢救、繁衍、壮大,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已经突破1万只,受威胁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八里关镇姚家沟村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从发现到保护,从繁衍到兴盛,该县创造了朱鹮从孤羽7只到万鸟竞翔的生态奇迹,彰显了生态文明治理成效。
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牢生态底线,强化河长、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到68.6%,“5+1”治水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成效显著。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域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积累起来的绿色动能逐渐筑起了“金山银山”。
“我17岁就跟父亲在汉江河上摆渡,过去偷采砂石、乱捕乱扔乱倒等行为让江水变色了。前几年县上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后,慢慢地河水清了、能看到鱼了,朱鹮有时还会飞到船上来。”该县龙亭镇闫家岭渡口的船夫王瑞说。
通过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该县发挥“旅游+”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科学利用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坐收生态“绿”利,助力乡村振兴走出新路。去年,接待游客10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
今年5月1日,在华阳古镇“超哥农家乐”,老板闫超和爱人正在厨房给客人做菜。忙碌间隙他告诉笔者:“2009年,在旅游发展带动下,我和爱人开了农家乐。这里的好山好水吸引了大量游客,古镇内有10多家农家乐,一到节假日,我们的生意都很好。村民的腊肉、蜂蜜等特产连带着都卖出去了,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闫超高兴地说。
“我带着家人从贵州慕名前来游玩,这儿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我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放松。”来自贵州的游客刘先生告诉笔者。
5月13日,在该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10余名工作人员快速按照订单装货验货。该公司负责人王亮说:“今年我们的货源充足,订单也多,近10天就要向江苏省如皋市发出30多万元的黑米、粉条等产品。”
擦亮朱鹮名片,做好有机文章。该县立足保护朱鹮形成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实践路径,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朱鹮之原”集体商标2件、产品商标21件,有机产品实现了名优产品称号全覆盖。截至2023年,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1种,培育链主企业23家,发展有机产品生产企业41家。
如今,一幅蓝天碧水、秀丽和美的生态画卷正在洋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