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应急管理 > 应对情况

天地一网护安宁

镇巴县全力应对“9·15”特大暴雨灾害纪事

秋雨滂沱,山河告急。

9月的秦巴山区,本应是谷粒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丰收时节,镇巴县却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持续降雨。9月1日至23日,这片土地累计降雨天数达18天,其中暴雨天气9天,平均降雨量501毫米。9月15日至23日,全县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平均降水量342毫米,最大降雨量达462毫米。山洪暴发、河水超警,防汛形势一度如满弓之弦。

“那几天的雨,就像天被捅了个窟窿。”回忆起当时的雨情,该县群众这样形容。截至9月25日,全县26893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但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镇巴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优异答卷:除少数道路发生塌方、悬空,部分村组短暂停电外,未出现断水、断讯及重大财产损失,人员“零伤亡”。这背后,是一场以技防+人防“天地一网”为脉络的科学防汛实践。

云图下的先知: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米”

暴雨未至,预警先行。

9月15日凌晨,镇巴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灯火通明。欧洲数值预报产品、中央气象台雷达图、县域自动监测站数据交织成一张“云图作战网”。

防汛首在预判,贵在抢先。该县融合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建立“技防+人防”双轮驱动机制。通过精准预测暴雨落区、最大小时雨强等信息,提前研判,提早部署,为人员转移、力量调配争取了关键窗口期。

在泾洋街道,防汛责任人周彬的手机上,每隔1小时就会收到预警信息。“9月15日那天,我先后收到了12条预警短信,准确掌握了各个时段的雨量雨强,为我们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彬说。这正是镇巴县构建的“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预警闭环的体现。县防指累计下发12次暴雨预警联动指令;县气象局实行“1小时一预报、半小时一提醒”,通过短信、政务公众号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超12万条次。

更关键的是“叫应”机制。不仅通过技术平台叫应镇村责任人,还要求干部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对涉险群众逐一确认。“暴雨夜,村干部敲我家门三次,直到协助我安全转移。”被转移群众感慨道。这种“发布+反馈”的确认式预警,让风险提示真正入耳入心。

网格中的坚守:从被动应对到阵地防御

暴雨如注,网格如盾。

镇巴县将全县划分为3100个防汛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名网格长和3至5名包联干部,形成“干部入网、责任到人”的防御单元。321名县级干部、2903名镇村干部混合编组,对859处风险点开展不间断巡查。

“防汛网格的实施,让我们的工作从打游击变为阵地防御战。”泾洋街道办主任张星比喻道。在各个片区内,每个网格员都熟记《雨前雨中雨后防汛职责清单》。这份清单详细规定了不同雨情下各岗位的具体职责,让防汛工作有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张星说:“清单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亮明应办的事、扣准不变的责,真正实现了‘干部入网、责任到人’。”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网格化防汛工作的关键。在暴雨及夜间高危时段,全县实行网格化“静态”管控,除应急抢险、生命救护等车辆外,其余人员、车辆必须在安全区“静下来”,从源头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险情隐患,切实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撤离工作更是精准到人。县应急指挥中心从“被撤离人员到安置点距离”“云团影响时间”“降水时段”三个维度研判,采取“分类别、分时段、分批次”策略。降雨初期,787名特殊人群和413名高风险区域群众首批转移;中风险区域770名群众根据雨情发展分批转移;低风险群众随时待命。本轮降雨有序撤离4966人,全部妥善安置。

转移工作不仅要快,更要稳。在赤南镇,志愿者帮助群众转移牲畜和贵重物品;在仁村镇,工作人员逐户检查,确保不落一人。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撤离工作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安置点不仅是避风港,更是“暖心站”。全县启用的97个集中安置点,每个都配备镇村干部、厨师、医护人员,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开展政策宣讲和心理疏导。“有热饭、有医生,心里踏实多了。”在青水镇郭坪村安置点,村民赵大爷一边接受医护人员测量血压,一边向记者介绍。

天地间的协同:从预警到重建的闭环

天上预警、地上行动,关键在于协同。

镇巴县建立扁平化指挥体系,县防指指令直插一线网格员。9月17日12时应急响应提级后,20名县级领导立即下沉包联镇街,与基层干部共同驻守网格。“预警信息与执行落实之间,无缝对接。”县防指工作人员说。

险情信息实时回传机制形成“预警指导行动、行动修正预警”的闭环。一线人员通过电话、工作群等渠道即时反馈现场情况至县指挥中心,累计处置险情信息60余条。

应急处突同样高效。16支1039人的县级应急队伍和206支4224人的镇村队伍,按东、中、西三片区模块化编组,预置到重点区域。降雨间歇期,20支应急分队立即抢通道路、清理塌方,累计出动抢险人员2800余人次,机械设备270余台,抢通道路120条。

在抢通保畅的同时,灾后重建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县交通局组织施工队伍,对水毁道路进行修复;县电力公司派出抢险车,恢复供电;县卫健系统开展消杀工作,防范灾后疫情。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展现出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天不撤防、地不松懈,才能守住长效安全。

雨停人未歇。强降雨结束后,镇巴县持续加强地质风险监测,按照“研判一处、安全一处、返回一处”的原则,有序组织群众返家。

据省、市气象预报分析,国庆节前后镇巴将迎来新一轮降雨,技防+人防“天地一网”贯通协调机制正指挥着全县干部群众进入阵地,打好新一轮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