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高质量项目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六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为统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打造“六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聚焦“五新”战略任务,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突出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坚持“扬长补短”,奋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信息物流、对外开放、交通枢纽、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六个中心”,不断提升和巩固汉中在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为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GDP年均增速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0%左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超过3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城市能级显著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特色产业中心地位显著增强,以“六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产业链条趋于完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信息物流中心作用凸显,信息技术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物流体系进一步健全,供应链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对外开放中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四向融入、全域开放”战略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的融合度逐步提升,进出口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交通枢纽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市县镇村的多式联运、客运枢纽体系全面建成;金融服务中心初具规模,金融业态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教文化中心地位凸显,满足个人初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两汉三国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

  三、主要任务

  (一)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特色产业中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升级转型、融合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六大生产交易中心为平台、工业园区为承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1.做大做强六大产业。按照“强装备、转材料、兴食药、促新兴、优传统”的总体思路,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提速和全域旅游提质行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供需链接、要素保障、组织服务等强链延链补链机制,做精做优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扩大上下游配套、完善产品门类,打造以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等为重点的航空装备制造,以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充电设施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现代材料业要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生产工艺,推动现代材料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打造以钢铁、有色等为重点的金属材料产业,以硅石、石墨等为重点的非金属材料产业,以杜仲为原料的高端生物材料,以装配式钢结构、铝模板等为重点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材料产业基地;高品质食药业要着力提升种植供给水平、做大产业规模、做深精细加工,做强高品质食药产业链,重点打造粮油、茶叶、中药材、水产品、果蔬、畜禽等产业,推进种植、研发、加工、检验检测、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高品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兴产业要深入实施“5353”工程,力争在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中取得突破,着力建设西北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重点推动非常规、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推进风能、光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汉中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一二六”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体育深度融合,全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2.培育发展主体业态。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集种植、研发、加工、检测、仓储、销售、推广于一体的中医药生产交易和西部地区一流中医治疗康养中心;依托国省3条输气管线在我市交汇以及镇巴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大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天然气新能源生产交易中心;依托褒河物流园区和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优势,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响绿色有机品牌,打造农产品生产交易中心;依托钢铁、有色等大宗材料业优势和秦巴区域中心交通物流优势,打造现代材料生产交易中心;依托陕飞集团和航空智慧新城,加快临空产业、航空口岸、航空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中心;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建成“一老家四基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3.加快推进园区创新。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园区设立、整合、升级工作,推动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原则上实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模式。支持园区全面复制推广国家军民融合先行先试经验,积极推广“政府推动、多元投入、企业经营、市场运行”的园区管理新模式,鼓励园区推行公司制管理。加快建设通汉产业区中园,创新合作共建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显著、资源配置高效、专业分工明确、产业链条完善的通汉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产业区中园示范基地。引导发展空间不足的限制开发区域将重大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域集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形成全市产业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加快建设产值过百亿的县级园区,促进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

  (二)培育壮大信息物流产业,建设信息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完善信息物流体系,积极抢占区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高地和大型物流企业区域分拨中心高地,在发展规模、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实现大幅跨越,建设辐射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信息物流中心。

  1.不断完善物流体系。按照“两核、一圈、多极点”的物流区域布局,构建以褒河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公铁联运陆路物流枢纽和以空港为核心的航空物流枢纽,形成平川区县“1小时物流圈”。打造以山区县城为中心的特色物流极点,把汉中建成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物流中心。建立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五大物流体系,打造特色商贸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快递服务产业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和汉中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五大物流园区,积极开展省级物流园区创建工作。积极引进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和菜鸟等大型物流企业在汉中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加快推进京东城市仓、产地仓汉中运行中心项目建设。

  2.培育壮大供应链服务。全面创新供应链应用与实践,鼓励发展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立采购寻源、采购执行、合同管理、供应商信息与绩效管理、供应商风险管理、供应商协同门户等平台模块,实现采购与供应链全过程协同管理与创新应用。以大数据征信为基础,通过动态数据监测,提供多维度的供应链金融风控,为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3.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坚持以信息共享为突破口,以智慧应用为导向,突出“优政、惠民、兴业”,加快智慧汉中建设。深入落实“互联网+”汉中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传统行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云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应用,形成数据驱动工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引进一批行业影响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内外大数据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在大数据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着力构建多层级、梯次化的大数据产业创新主体。

  (三)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对外开放中心

  以建设丝绸之路源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张骞外贸文化影响力,构建“四向融入”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高端资源要素与汉中融合。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缔结更多友好城市,努力将汉中打造成区域对外开放中心城市、窗口城市。

  1.建设区域门户城市。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高端资源汇集地。围绕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理念,以“生态景观、特色文化和绿色产业”三条主线为引领,分类推进宜居城镇、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实施“美丽汉江、智造汉江、活力汉江、绿色汉江、魅力汉江、宜居汉江”六个汉江建设,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集约高效、跨界融合的汉中汉江生态经济带,实现生态空间绿色发展、生产空间集约发展和生活空间宜居发展,创建区域“三生”融合发展新高地,辐射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2.不断提升融合开放水平。推动京汉、津汉、沪汉、通汉等合作全面深化,通过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交流融入、旅游互通互游、商贸互动合作,推进多层次创新协同融合。策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加强与中亚、中东、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务实合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形成汉中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规划建设大型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对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辐射能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常态化联动招商机制,探索设立县域产业招商平台,实施“链式招商”,推进招商队伍向专业化转变、招商分工向产业化转变、招商方式向多样化转变。

  3.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以汉中海关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殊监管区建设,不断扩大进出口渠道;以褒河物流园区、航空智慧新城为核心,推进陆路口岸和航空口岸建设,加快建成辐射周边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以省级电子口岸为依托,推动我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跨境电商工作。在加强与天津、霍尔果斯口岸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省内各地市口岸之间、沿海沿边口岸之间的区域合作,实现口岸信息共享,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做大航空装备、精密机床、高端工量具、茶叶、食用菌和中草药中间体提取物等特色产品出口总量,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打造以出口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汉中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水平。

  (四)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交通枢纽中心

  不断完善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持续强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沟通东西、承接南北、辐射陕甘川,构筑连通关天、江汉、川渝三大经济圈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1.增强航空枢纽功能。推进汉中城固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以打造秦巴地区区域中心机场、陕南地区通航和货运基地机场及陕西副枢纽机场为目标,以稳定现有航线、加密热门航线、开辟新的航线为方向,优化航线网络布局,逐步形成以汉中为区域中转枢纽的航线网络,同时争取开通全货机航线。加快镇巴、南郑、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等通用机场建设,扩大应急救灾、医疗救护、旅游观光等通用航空业务。

  2.打造铁路枢纽网络。积极推进汉巴渝及北上通道、兰天汉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西成、阳安、宝成铁路主骨架的运输大通道作用,全面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打造全国铁路枢纽城市。到2020年,形成2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高铁出行格局。

  3.推进公路枢纽建设。加快建设155产业集群公路,打造以京昆、银昆、十天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打通对外大通道、构筑区域大网络,形成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公路交通枢纽;以秦岭、巴山、陕甘川腹地旅游环线为重点,以公路微网络为基础,着力破解和优化县域间互联互通道路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轻轨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四环红太阳”立体公路交通网。

  4.完善市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市域内交通微网络的有效衔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便捷换乘,加快汉中综合客运枢纽站、汉中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站、褒河公铁联运等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市县镇村便捷、高效的综合客运枢纽。实施集疏运系统改造工程,着力构建中转联运设施高效对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服务标准规范的多式联运网络化组织体系。

  (五)着力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建设金融服务中心

  立足于服务汉中经济发展为基本前提,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投融资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吸引金融资源总量、增加机构供给上做加法;在放低准入门槛、降低融资成本上做减法;在激活民间投资、做大金融总量上做乘法;在加强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上做除法;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

  1.打造金融聚集区。规划建设金融城,引进金融机构聚集发展。推动设立组建地方法人银行,鼓励驻汉银行向下延伸营业机构;高度重视金融招商引资工作,建立金融招商投资项目库,吸引异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汉开展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建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汉中成为辐射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金融洼地”。

  2.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清晰界定企业债和政府债的边界,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支持融资平台转型后运用市场化方式和社会力量增强资信与融资能力。支持汉中投资控股集团做大做强,将投控集团打造为资本运作平台。

  3.推进投资与金融融合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股权、收益权等质押融资,完善企业“投、贷、债、保”联动机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支持设立各类专业投资基金,鼓励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多种投资基金发展。合理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融资模式,支持设立债券融资风险缓释基金。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

  4.壮大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担保公司,完善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汉中资信担保公司做大规模,大力发展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整合、重组现有担保机构,重点做实做强市级龙头担保机构。政府通过控股、参股、增资等方式发展主业突出、经营规范、风控能力强、有较强资本实力和影响力的融资担保机构。

  (六)持续加快科教文化发展,建设科教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丰富、实力较强的优势,适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汉兴办品牌教育,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供给,建设区域教育强市;多维度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深入挖掘汉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打造文化传播基地。

  1.提升教育水平。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持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新建中小学校布局,着力解决中小学生“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打造新时代优质教育生态和“学在汉中”名片,积极构建教育“高峰”+教育“高原”新局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科教之城。

  2.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与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技术平台深度对接、合作,依托汉中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科技示范基地,构建“一院多所分部经济基地”体系,打造我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统筹用好军地创新资源,建立灵活高效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引导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研发、生产、配套,促进全创新链的军民科技融合。通过共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推进军民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3.打造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独特的两汉三国、秦巴民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特色文艺精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文化体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文化+”行动,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汉中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坚持以文兴旅,借助“兴汉胜境”等平台,办好世界汉文化、汉学、汉语三场大会,不断扩大“汉文化”影响力。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着力涵养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汉中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六个中心”规划布局、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落实重点发展任务。

  (二)夯实工作责任。按照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各县区、各部门要全面落实本《意见》,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分工,细化发展目标、优化发展路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六个中心”建设。

  (三)增强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对于“六个中心”领域重大项目,优先配置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引导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回流。

  (四)推进招商引资。瞄准京津冀、江浙沪和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抓好“央企入汉、外企入汉”工作,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争取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落地汉中。

  (五)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汉中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聚焦企业开办、办理施工许可、办理不动产登记、获得水电气、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等重点环节,全面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展现对外开放新形象,努力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六)强化监督考核。把落实“六个中心”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要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确保各项任务和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汉中市人民政府

                                                  201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