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汉中市地处秦岭褶皱系南缘与扬子地台北缘的接合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西部有利成矿带之一,是陕西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特色非金属矿产富集区。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发现矿产93种(含亚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44种。查明资源量矿产中战略性矿产有煤炭、铁、锰、铬、铜、镍、钼、锑、钴、金及晶质石墨等,优势矿产有铁、锰、镍、金、晶质石墨、石英岩、饰面用石材及汉中玉等。铁矿:保有资源量矿石量39820.6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南郑、洋县、城固、西乡等;铜矿:保有资源量铜金属量115143.31吨,主要分布在勉县、南郑、宁强、略阳;锰矿:保有资源量矿石量1342.7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宁强、略阳、镇巴等;铅锌矿:铅金属量14.3万吨、锌金属量75.5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南郑、略阳和勉县;金矿:保有资源量金金属量43243.87千克,主要分布在略阳、勉县、宁强;镍矿:保有资源量镍金属量219051.82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县;煤矿:保有资源量5553.11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县;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量13.76亿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南郑、勉县、西乡等;磷矿:保有资源量9981.2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略阳、勉县和宁强;石英岩矿:保有资源储量1.87亿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城固、洋县等;石膏:保有资源量5.98亿吨,主要分布在西乡县、镇巴县;饰面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6824.9万立方米,饰面用大理岩:保有资源储量7719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乡、留坝、南郑和城固等。汉中玉:保有资源储量61.03万吨,主要在南郑区。
汉中市矿产资源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具有四个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一是宁强、略阳、勉县多金属成矿带和南郑碑坝白玉多金属成矿带,是多金属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主要矿种有铁、金、铜、锰、铅锌、镍等;二是汉台北部、城固北部、洋县北部具有丰富的石英岩矿产资源,目前城固县是玻璃用石英岩的主要利用区;三是西乡县北部花岗岩矿区、峡口左溪瓦道子石膏矿区,是花岗岩石材、石膏的主要利用区;四是镇巴县、南郑区是我市能源矿产前景区,镇巴页岩气勘查正在实施,南郑区块内页岩气赋存的可能性大。
目前,全市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中煤、铁、铜、锰、金、磷、石膏、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建筑用石料及砖瓦粘土(页岩)等为主要开发利用矿产,其中铁、锰、金、磷、石膏、花岗岩、石英岩、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页岩)等矿产为我市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均能够满足较长时间开发和市场需求。
【森林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72.8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5.6%;森林覆盖率63.79%,林木总储量1.5亿立方米。
【古树名木】全市现存古树名木23444株,其中:特级古树133株,一级古树391株,二级古树514株,三级古树22400株,名木6株。树种主要有银杏、柏木、黄连木、桂花、铁坚杉、皂荚、侧柏、七叶树、枫杨、栎类、朴树、圆柏、白皮松等50余种。现有古树名木中全国有名的为勉县的古旱莲、留坝县的古银杏、西乡县黑壳楠古树群。
【植物资源】汉中共有种子(2564种)、蕨类(105种)、苔藓(107种)、地衣(32种)、真菌(127种)和藻类(7种)等各类野生植物2942种,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珍稀植物有19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0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22种。
【野生动物资源】汉中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84种,包括鸟类505种,兽类116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41种。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9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
【自然保护地】全市目前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7处,自然保护地批复总面积3055.13平方千米。按类型分: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10处,森林公园10处,风景名胜区7处,地质公园2处,湿地公园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处(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按保护级别分:国家级21处,省级16处。按隶属关系分:国家管理1处,省级管理7处,市级管理3处,县区管理26处。
【汉中天坑群】汉中天坑群是具有世界级资源禀赋的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南郑区小南海、西乡县骆家坝、宁强县禅家岩、镇巴县三元四个区域,已探明天坑群范围5019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全市已发现天坑群地质遗迹528处,其中天坑55处,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其他地质遗迹109处。
【湿地资源】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全市有湿地392.74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4%。其中:河流湿地358.06平方千米,沼泽湿地2.83平方千米,人工湿地31.85平方千米。全市共有9个省级重要湿地。6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包括3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类型国家湿地公园。
【水资源量】
(一)降水资源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08毫米,降水总量247.4亿立方米。受地形影响,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出山区大于平坝丘陵,巴山多于秦岭。巴山山区年均降水量在1100—1700毫米之间,平坝及丘陵地区年均降水量在800—900毫米之间;秦岭南坡以褒河为界,以东由南向北递增,变幅在900—1000毫米之间,以西由北向南递增,变幅在800—1000毫米之间,嘉陵江流域由北向南递增,在700—1400毫米。在时间上,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7—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际降水量变化,变差系数(Cv)在0.18—0.32之间。
(二)地表水资源(河川径流)
1.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144.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29.8毫米。其中汉江流域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99.8亿立方米,占全市径流量的69.3%,折合年径流深506.6毫米,嘉陵江流域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44.3亿立方米,占全市径流量的30.7%,折合年径流深590.7毫米。全市不同水平年径流量分别为136.18亿立方米(P=50%),103.89亿立方米(P=75%),71.89亿立方米(P=95%)。
此外,全市还有73.5亿立方米的过境客水,其中汉江流域为26.2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为47.3亿立方米。
2.地表径流时空分布特点。年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相似。汉江以北,褒河以西年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范围在300—500毫米之间,褒河以东年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减,变化幅度在500—300毫米之间。汉江以南,由北向南递增,一般在400—1200毫米之间变化,而冷水、濂水河流域上游年径流深高达1200毫米以上,为全省之冠。嘉陵江流域的略阳、宁强一带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范围在200—600毫米,相差较多。汉江平川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下,为汉中市的低产流区。
径流的年内分配和降水的年内分配关系十分密切。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10月,占全年总径流量的60%—70%。河流丰枯变幅大,最高可达数千倍。冬季为少雨季节,流量小且稳定。但在稻田用水集中的6月份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3.7%,与同期农田灌溉需水矛盾突出。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36—0.5之间,武侯站年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比达4.49。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汉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1.75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为24.33亿立方米,平坝区为7.42亿立方米;汉江流域为24.6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为7.15亿立方米。
2.汉江平坝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汉中市平坝区地下水资源量为7.42亿立方米,其中汉中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7.0亿立方米,平均补给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42.66万立方米,西乡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0.42亿立方米,平均补给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35.36万立方米。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25亿立方米,其中汉中盆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01亿立方米,平均开采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29.49万立方米,西乡盆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24亿立方米,平均开采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千米68.92万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6.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1.7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29.6亿立方米。按流域分,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02.53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水资源总量43.72亿立方米。不含汉江和嘉陵江的过境客水量。
(五)水质
1.地表水天然水质。区内地表水天然水质一般为重碳酸盐钙镁型,弱碱性。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汉江水系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低于或接近全国河流平均值(166毫克/升);嘉陵江水系矿化度为170—230毫克/升,略高于全国河流平均值。汉江水系总硬度为50—90毫克/升,为软水;嘉陵江水系为80—135毫克/升,为微硬水。总体上,区内地表水天然水质良好,满足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要求。
2.地下水水质。汉中盆地地下水属重碳酸盐钙镁型水,仅在局部地段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低于1000毫克/升,属低矿化度淡水。总硬度在100—300毫克/升(CaCO3计),为软水至微硬水,pH值一般在7.0—8.0之间,中性偏碱。总的来看,地下水水质较好,一般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