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勉县:筑牢“四条线” 拓宽增收路

今年以来,勉县把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因灾因疫防返贫十六条政策措施》和《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若干政策措施》,按照“扬优势、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的工作思路,努力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促进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实现“两个高于”。

筑牢责任机制防线,持续加力有序推进。把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增收作为当前巩固衔接首要任务,先后24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会研究安排相关工作,做到每周专题调度、逐镇分析研判、专项推进落实。一是专项行动摸底数。开展“大干六十天,冲刺全年优”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行动,组织全县干部深入所有农户,排查分析风险隐患、多措并举增加收入、解决具体问题诉求、提升群众满意度,对收入风险户由镇办班子成员“一对一”重点监测帮扶。二是数据分析找差距。坚持每月研判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变化情况,形成《数据分析快报》,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知悉,及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措施,督促行业部门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针对性工作措施。三是常态督导促落实。县上成立6个督导暗访组,每周对农户收入、防返贫监测等重点工作开展“四不两直”暗访督导,每周通报发现的问题,倒逼各项具体增收措施落实,共开展督导11轮,形成层层传压力、人人担责任、步步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筑牢产业帮扶主线,增强带农益农能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构建品牌化、精准化、高效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带农益农能力。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支持。安排涉农整合资金1.53亿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发放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00万元,发放1243户6216.39万元小额信贷用于发展产业。二是打响区域产品品牌。建立区域标识商标“沔水春”品牌,持续延伸链条、丰富品类、提升品质,“沔水春”牌茶叶近4个月销售25万斤1514万元,收购鲜叶150万斤,带动25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三是促进“五小经济”发展。充分依托庭院闲置地块,引导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打造新的收入增收点,去年底返乡农村劳动力中有1954人从事“五小经济”生产。四是消费帮扶拓销路。紧抓消费帮扶政策机遇和国铁集团定点帮扶优势,推动茶叶、粮油、食用菌、蜂蜜等农特产品进食堂、进车站、上直播、上网络,截至8月底,消费帮扶产品销售金额达1.37亿元,1100吨农特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走出国门。

筑牢就业帮扶引线,实现稳岗就业增收。用好省上《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政策措施》,深化“七个一批”就业帮扶,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推动脱贫劳动力稳岗增收。一是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扎实开展“海门—勉县”苏陕协作用工对接,落实线上网络招聘、公益岗位兜底等举措,通过全面摸排需求、积极宣传动员、专列专车护送、务工交通补贴等政策,推动2.6万有意愿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全部就业。二是扩大就近就地就业。对受疫情影响的社区工厂,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和稳岗返还补贴等费用160万元。对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创办社区车间的给予最高20万元的资金支持,共认定社区工厂、就业基地40家,带动就业4799人。三是稳定增加公益岗位。按照“因人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468人。健全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优先安置家庭出现困难的脱贫劳动力,上半年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740万元。四是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引入“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困难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全县17个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带动就业390人,发放劳务报酬172.2万元,其中脱贫户和三类人群54.82万元。

筑牢政策保障底线,确保总体稳定持续。在想方设法做好脱贫群众增收“加法”的同时,做好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影响基本生活困难户的“减法”。一是持续开展动态排查。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紧盯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加强监测预警、信息联动和入户排查,坚决做到应纳尽纳、动态管理。累计纳入“三类人群”1414户3918人,通过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累计消除风险794户2413人。二是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建立县镇村三级社会救助体系,大幅优化兜底保障经办流程。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每月每人增加5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应保尽保。今年累计临时救助416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12.963万元。发放低保金4428.76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96.5万元。三是压紧驻村帮扶责任。切实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主力军作用,统筹协调帮扶单位加大帮扶投入、做强产业经济、抓好消费帮扶。今年以来,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协助引进资金820万元,购买、帮销勉县农产品2362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