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洋县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美丽的朱鹮之乡——洋县,钟灵毓秀,这里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厚重的历史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近年来,洋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全面发力,文旅融合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发展交响曲。

文化赋能 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今天的演出太精彩了,我不仅知道了党的惠民政策,还看了文艺节目,听了想听的秦腔,知道了法律知识,心情特别好。”近日,看完惠民演出的巩家槽社区居民王鑫激动地说。

近年来,洋县紧扣文化强县目标,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赋能作为涵养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培育骨干等举措,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

该县围绕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精心打造以文化馆、文博馆、图书馆及游客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广场,全县公共图书馆藏书达22.43万册,农家书屋、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乡村大舞台覆盖率达83%以上。全县18个镇(街道)文化站、28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100%。18个镇(街道)文化站完成达标提升,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功能区及健身器材、图书架等一应俱全。逐步形成“城市15分钟服务圈”“乡村30分钟服务圈”,两馆均跻身国家二级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不断培育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县剧团、各协会、民间艺人引领带动作用,精心创编汉调桄桄杖头木偶历史剧《蔡伦》、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移风易俗文艺节目等,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群众观念进一步改变。

去年成功举办“生态汉中·鹮美天下”朱鹮文化交流活动、2024年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开展花海音乐节、戏曲大荟萃等8项系列文旅活动,节会盛况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展示。去年以来,开展“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濒危剧种演出270余场;组织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开展图书下乡、全民阅读、公益书画培训、书画摄影展览、青年夜校、非遗下基层、“四季村晚”等活动360余场次,服务人次超过25万人。

走进该县图书馆,亲子阅读区传来孩子与家长的轻声互动,浓浓的书香弥漫着整个大厅。

该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资80万元升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配备朗读亭等智能设备,实现文化服务“触网可达”。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余处和5个图书分馆,洋州书院成功入选“三秦最美公共阅读空间”。以文化馆、文博馆、图书馆及游客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广场,成为洋县文化的新地标。该县获得2024(第四届)《中国文化百强县》荣誉称号。

非遗传承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8月14日,洋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代表性传承人李天明正在院子里摆弄道具,整个小院满是色泽鲜艳、风格不同的木偶服装。在演了大半辈子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的李天明眼里,每一件服装、每一样道具都是他的“心肝宝贝”。

洋县不仅拥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座非遗文化宝库。这些非遗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洋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10项、县级非遗项目78项。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洋县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系列保护政策,组织专业团队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邀请资深专家和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和经验,累计开展多个领域的培训200余场次。

在该县南街学校、青年路小学等,通过让学生学习木偶戏、皮影等表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洋县以“非遗+”探索转化新路径,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研学”等,让游客、青少年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旅+百业”绘经济发展新画卷

碧水青山、物产丰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让洋县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出圈”赋能强基。

洋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积极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新高地,“文旅+百业”跨界融合势头强劲,一幅色彩斑斓的全域旅游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该县凭借朱鹮保护的“靓丽名片”,深耕有机产业沃土。有机粮油、有机瓜果、有机中药材种植等生态农业基地星罗棋布,锻造起涵盖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文旅融合携手有机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度假精品项目备受欢迎。农家乐、民宿、特色酒店的有机美食盛宴火爆出圈,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双赢。

该县将“文旅+研学”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多条研学线路,推出系列特色主题研学课程,打造集知识探索、文化传承与生态教育于一体的“行走课堂”,成为陕西省研学实践的热选之地。“重走红军路”“红色故事会”等红色教育课程,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近年累计接待青少年研学团队300批次、3万余人次,覆盖省内外50余所中小学,带动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该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已打造集旅游度假、文化艺展、绿色产业、康养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2个,建设高品质民宿6家,培育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示范点24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多个康养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森”呼吸、享静谧。

去年以来,借助油菜花、梨花等景致,结合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节点,策划“三秦四季・醉美鹮乡”等50项文旅消费活动,“文旅+有机”“文旅+体育”“文旅+研学”等模式多点开花。今年1至6月,全县接待游客398.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和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