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计划”实施以来,镇巴县紧扣市委部署要求,将其作为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组建102个“火种小组”,把594名“火种”成员精准嵌入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数字经济、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号召年轻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本领,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创新,为镇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奋力书写全面振兴的青春答卷。
数智茶乡“拓荒者”
在技术赋能中绘就产业升级新篇章
镇巴县政府办的会议室里,“火种小组”正专注“数字技术激活秦巴山区千年茶园”的研讨,这既是锚定新质生产力的思想碰撞,更是“火种计划”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每周啃理论,每月跑茶园,深入学习杭州、安吉等地茶产业数字化经验,就像给传统产业转型装上高精导航。”小组成员这样描述工作日常。
团队以“催生新质生产力、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为核心,围绕数字经济“一新四化”路径,参与编制《镇巴县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系统布局“强基、兴业、优政、惠民、数治”五大工程;重点打造的“秦巴区域茶产业大脑项目”,以区块链、大数据构建六大数字场景,覆盖16.8万亩茶园,助力64家茶企增效、超6000名茶农增收。该项目入选陕西省首批“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并在2024年大赛陕西分赛中获得三等奖,成为区域转型标杆。
从普及数字认知,到推动企业技改;从破解人才瓶颈,到促进产学研合作,他们的探索远不止于茶叶:全链条溯源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透明管理,让镇巴品牌走出深山,数字经验还延伸至大田作物、畜牧养殖领域,为县域农业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方案”。
如今,这群年轻的建设者仍在茶园田间探索,他们以“火种”之名,重塑镇巴产业图景,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一线,搭建连接传统与未来、山区与世界的数字桥梁。
土菜兴业“再造师”
在风味塑造中点亮地方名片
镇巴土菜——承载着山区的生态密码与文化基因。瓤肘子的油润醇香、树花菜的鲜嫩爽口,在汉中及周边久负盛名。而如今,这些“老味道”却面临技艺失传、产业无标准、品牌缺抓手的困境。
镇巴县经贸局青年“火种小组”主动扛起“保护+发展”双重使命,立志把秦巴山区的“老味道”做成产业振兴的“新招牌”。他们以“理论+调研+实践”破局:3次赴西安等地考察,深度学习沙县小吃产业化经验;8次深入基层,走访20余位传承人,建立300余条工匠台账,从农户灶台到餐馆后厨,全面归集民间味觉记忆。最终提炼出82道核心菜系,并推动《镇巴土菜地方标准》获批发布,为产业发展立起“新标尺”。
“做产业不能守着老路子,要让土菜‘走出去、卖得好’。”小组深耕产业全链条创新:在品牌推广上,通过编印画册、拍摄宣传片、运营抖音账号,让秦巴风味香飘全国。在模式探索上,打造“镇巴土菜”示范店10家,推动西安浐灞旗舰店开业,迈出连锁经营第一步。在人才培育上,开办厨师培训班、礼仪提升课,举办厨艺大赛,让技艺有传承、服务有标准。
时至今日,全国135家镇巴土菜门店带动餐饮行业蓬勃发展,树花菜、土猪等种养业让农户增收,腊肉干、高山土豆酒等延长了产业链,曾濒临失传的技艺,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苗乡非遗“焕新者”在古艺新生中点燃乡村振兴薪火“文化是苗乡的根,可不能断!”观察指导员徐荣华的话,成为青水镇“火种小组”的行动指南。作为西北地区最大苗民聚居地,青水镇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但苗酒醇香却困于“巷子深”,蜡染优美却技艺难传承,传统苗居藏在传说里,优质文旅资源“等不来客”,制约着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这支由年轻干部组成的“火种小组”,凭借“走出去”的闯劲与“请进来”的智慧,开启了一场以“聚焦文化传承,推动创新转化”为目标的破局行动。
走出去,让苗乡风情破圈、出圈!成员们赴多处文旅胜地考察学习,实现本土转化。“文创+摆摊”让蜡染、米酒打入西安市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亲手制蜡染、酿苗酒,穿苗服,听传说,更助推苗文化登上了国际舞台——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青水苗乡蜡染凭借精美图腾与山野风情惊艳世界。
请进来,让百年苗韵“焕新”传承!邀请传承人把“课堂”搬到镇村一线,举办“篝火晚会”“高山流水”等10余场特色活动,让苗乡文化与乡村经济同步“活”起来。经过不断努力,青水苗族竹竿舞、芦笙舞、蜡染、苗酒酿制技艺入选县级非遗名录,蜡染技师杨兵获评“班城工匠”,青水苗族蜡染工坊获评省级非遗工坊。
今天的青水镇,芦笙悦耳、游人如织。“火种小组”的年轻人仍在前行——未来,他们计划打造苗风民宿,开发研学课程,让民族与传统的火种越烧越旺。
兴隆茶旅“领航员”
在绿水青山中铺就产业融合新路径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茶香满径——兴隆镇楮溪源AAA级旅游景区,“火种小组”正活跃其间,深入产业一线、倾听市场声音,成为推动“茶旅融合”的“青春引擎”。
“从前在书本里读产业,今天用脚步丈量产业。与游客、茶企面对面,让我迅速成长——这些是校园给不了的实战课。”毕业于985高校的薛怡乐,道出了年轻干部的心声。
立足兴隆镇特色资源,“火种小组”聚力打造“茶旅融合”区域标杆,特邀“国茶大师”康联龙等专家实地指导,让30余条“金点子”落地见效,并全程参与景区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品种引进与文化赋能中。
在他们的推动下,世界名茶品种基因库、茶文化体验中心相继落成,茉莉仙毫、栀子红茶等特色产品成功推出,实现从“一叶到一业”的完整产业链贯通。智慧农业也同步迈进,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茶园动态,智慧茶园项目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更令人振奋的是,成员黄东撰写的《镇巴县兴隆镇水田坝社区: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让“兴隆实践”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这群“茶旅领航员”表示,将持续以建设者之姿、学习者之心,助力兴隆镇走好“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变成富民兴镇的金山银山。
黎坝文旅“破壁者”
在资源整合中激活发展新势能
黎坝镇云山下民宿内,负责人张仕海接连婉拒订房:“抱歉,今天明天都满房了。”昔日作为“自驾中转站”的黎坝,如今竟实现了民宿爆满、游客“不愿走”的突破,彻底打破“过境不落脚”的瓶颈。
这一转变,离不开“火种小组”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整合。成员多次赴外地考察,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将镇巴民歌、红色交通站旧址、苗乡风情三大元素融合重塑,打造“陕南民歌小镇”IP。他们推出的实景剧《风起巴山》亮相今年全国“村晚”,两天吸引4.3万人次观看,创收31.6万元,获文旅部好评。依托红色交通站设计的“红色旅游+”路线,将革命历史、党性教育与研学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游田园、赏非遗、观大戏、忆往昔”多元体验场景,不仅吸引游客专程前来,更有文化创作者驻村采风。
“原来只卖辣椒酱,现在开民宿、做特色餐、卖特产,一季多赚5000多元!”柳营村民李大群喜悦地说。如今黎坝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群众年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业态”的成功转型。
实景剧旋律仍在黎坝山水间回荡,文化的“火种”持续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我们要让文旅之火持续燃烧,照亮更多人的回乡路、致富梦。”小组成员如此期许道。
从数字技术唤醒千年茶园,到土菜香飘激活发展引擎,从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到茶旅融合开辟新路,“火种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培养锻造了一支懂业务、有闯劲、善创新的年轻干部队伍,更探索出了一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真正实现了星火成炬的倍增效应,让振兴星火在镇巴大地持续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