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养殖场里,智能设备让喂料、清洁、巡检一键完成,省时又省力;天麻种植大棚内,物联网设备像“贴身保镖”,实时守护天麻生长;“智村慧旅”平台深度融合智慧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服务的全场景数字化覆盖……
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略阳县,近年来以国家和省级数字乡村“双试点”建设为契机,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以传统农业提质为基、特色产业突破为翼、数字赋能治理为脉,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数字驱动产业提质
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在白水江镇小河村的千山春农业发展公司,5栋轻钢鸡舍沿河而建,闻不到异味,只听到设备运转的轻响。
“我们的鸡都住在‘楼房’里。”该公司负责人潘黎明幽默地说。鸡舍内,5列4层的立体养殖架整齐排列,自动料线、水线、鸡蛋传送带和粪便清理带各司其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实时调节温度、湿度与氨气含量,确保蛋鸡在舒适环境下健康生长。
该公司也是全市蛋鸡养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其最大的亮点是拥有一台价值百万的巡检机器人。“它能通过编号精准识别每只鸡的健康状况,发现死鸡、病鸡立即报警,将单舍巡检时间从人工4小时压缩至1.5小时,不仅高效还更加精准。”潘黎明说。
目前,该养殖场蛋鸡存栏量已达17万羽,日产蛋约6500斤,年产值突破900万元。
在仙台坝镇,黑咯咯乌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山林散养+数字赋能”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等服务,2024年带动26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5200元。
如今,这里3栋标准化鸡舍搭载了物联网系统,年养殖规模达1.2万羽。“今年4月我们还建了散养直播基地,尝试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希望略阳乌鸡能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市场。”该合作社负责人翟必兴说。
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春风,同样为略阳传统天麻种植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在五龙洞镇中川坝村的天麻产业示范园,5800平方米智能大棚内,4万个天麻种植框整齐排列。“这是县科技局投入860万元打造的示范项目,每筐可种植3斤天麻,省空间、好管理,产量和传统地栽差不多。”该村监委会主任刘强介绍,为鼓励农户参与,村集体补贴了一半种植成本,目前已带动11户农户参与。
在五龙洞镇三川村,陕西五龙绿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将天麻种进了“袋子”里。“袋栽天麻不用换茬,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该公司负责人赵建和说,他们自主培育的“零代种”天麻,产量比普通品种高出30%,成活率提升50%。如今公司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200万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陕西悦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天麻智慧立体工厂。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车间内,6层立体种植架、智能牵引车和升降平台在中央控制系统的指挥下协同作业。
“这套系统在同样土地上实现了6倍的种植面积,劳动力成本降低8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马莉芳表示,这打破了天麻生产的季节性限制,实现了全年均衡供应。
近年来,略阳县围绕天麻、杜仲、乌鸡“一县三品”总体布局,以“智慧农业”项目为抓手,建成了一批智能化种养基地。智慧AI养殖乌鸡示范点还成为全市智慧养殖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错位发展闯出新路
略阳县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高。立足这一实际,当地另辟蹊径,重点培育林麝、蟾蜍、黄精等特色种养产业,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
在兴州街道安坪沟村,悦沣农业公司建设的林麝养殖基地现存栏430只,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林麝专科医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体系。目前,基地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将通过设施升级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距此不远的蟾蜍养殖基地里,一盏盏引虫灯正源源不断吸引着飞虫,成为蟾蜍的天然零食。
“略阳山区部分农户早年就有养蟾蜍的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兴州街道办副主任岳巍介绍,“现在我们引进药用价值高的品种,在3个村建成8000平方米养殖大棚,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带动48户村民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3万元至10万元。”
黄精产业则在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在横现河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陕西亿超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摆放着包装各异的黄精精酿啤酒。
“这条日产1吨的黄精啤酒生产线今年年初建成投用,目前已实现100多万元的销售额,夏季供不应求。”该公司行政部负责人朱蓉介绍,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九制黄精、黄精代用茶、黄精啤酒等9大类21个品种。还在徐家坪、五龙洞等镇建设2000亩黄精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为当地村民提供多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该县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今年成功举办首届“略阳瓢儿”产业推进活动,并落地2个瓢儿项目,投入资金80万元。同时,加大芦竹等特色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实施5个芦竹项目,总投入524万元,以多元产业布局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智慧治理落地见效
数字服务惠及民生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略阳县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模式。该县研发的“智村慧旅”农旅融合数字化平台,在仙台坝镇率先落地应用。该平台构建“1+3+N”技术架构,开发出23项场景化应用,整合了村务管理、产业服务、旅游咨询等功能。“现在通过平台可以线上召开院坝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参与村务讨论。”仙台坝镇副镇长杨丽萍介绍,平台已接入62处物联网监测终端,整合了全镇80%的文旅资源数据,涵盖8处景点、6家民宿、30道传统美食及10个类别的政务信息,方便游客一键查询。同时,农户可以通过平台小程序掌握产销信息,通过“民生直通车”反馈民生问题。该平台还成为乡村防灾减灾的重要工具。“只要县上发布红色预警,系统就会自动向风险点周边的村民发送提醒短信。”杨丽萍说,镇上利用无人机定期巡查,发现下河游泳等危险行为时,可及时调度网格员进行劝导。在动物防疫领域,略阳县作为全省首批动物检疫无纸化试点县,全面推广“陕西智慧动监”App,实现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全县建成4个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平台”入选全省北斗系统应用优秀案例。
该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借助数字化手段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成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平台,录入3万余户农户厕所信息,配备49台带GPS定位的抽粪车,安装30个大三格化粪池液压传感器,实现信息化清运管理。全县15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应用“陕农经”平台,推动“三资”管理规范化、透明化。
数字赋能大有可为
李荷
略阳县的实践生动表明,数字技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当地有效破解了山区农业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不高等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向智慧农业跃升;数字平台也为特色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数字治理模式的引入,实现了乡村管理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这一实践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其经验表明,只要找准数字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就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振兴之路。
也应看到,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融合深度不足等挑战。需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着力培养本土数字人才,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治理、服务更深融合,让数字化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