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穿过密林,洒在勉县茶店镇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王大姐看着长势喜人的黄精,笑容满面:“以前守着林子没活钱,现在林下种药材,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王大姐的经历,是勉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生动缩影。依托广袤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本底,该县积极探索“林+药”产业发展模式,将沉睡的山林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乡村振兴新路。
林下刨出“金疙瘩”——林药模式激活沉睡资源
“林下资源潜力大,利用不好很浪费。”勉县药匣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民感慨道。他的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免费向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并按市场价保底回收产品。目前,已带动130多户农户参与林下天麻、淫羊藿等中药材种植,固定用工20多人,忙时日均用工超50人。
“在林下种植药材,既省了搭棚的成本,还帮助产品提升竞争力。这种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能让药材品质更佳,药材溢价15%左右。这样一来,周边村民能增收,森林的固碳能力还能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采访中,王建民给记者算起了生态经济账。在勉县,类似药匣子公司这样的经营主体正成为激活林下经济的关键力量。
“不争田、不争地,向林下空间要效益。”实际操作中,茶店镇的种植户们也琢磨出了门道,种植周期短、特色强的药材菌菇,收益更快、路子更稳。该镇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目前已发展林下经营面积2000余亩,主要种植天麻、猪苓、黄精、淫羊藿等中药材,带动300余名群众参与,人均年增收超千元。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精深加工撬动产值倍增
林下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在勉县,一批龙头企业正致力于提升林下产品的附加值。
汉中秦百草农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吴亮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转型之路:“以前卖鲜品或简单加工的干品,利润微薄。一斤鲜黄精收购价6元,加工后卖12元,刨除人工、场地成本,利润很小。”自从开展精深加工后,公司开发出九制黄精等产品,产值实现了质的飞跃。“从种植、采挖到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产值现在能达到千万元。”
吴亮回忆,转型契机缘于一位客户的特殊需求。“对方需要九蒸九晒的黄精,但因天气原因无法自制,请我们代工。产品做出后品质极佳,我们尝试放到电商平台,复购率很高。”这让他看到了精深加工的广阔前景。如今,公司产品通过电商销售的占比达20%,带动40多人稳定就业。
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勉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不仅鼓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更绿了山野、美了生态。
“以前林地撂荒,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现在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林下产业成了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王建民说,公司通过订单方式化解农户销售难题,让他们种得安心。在勉县,龙头企业通过“保底回收、精深加工、渠道销售”的模式,将农户有效嵌入现代产业链,增强了产业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如今,勉县的青山绿水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找准了绿色发展路子,山林就成了村民身边的“绿色银行”。像王大姐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过得更有底气。山,还是那片山,但山里人的生活,却因这抹“生态绿”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